文 / 娄欣叶
近日,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京揭晓,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项目昆曲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芳成功入选,她也成为本届十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中江苏唯一入选者。
“吴侬软语,婉转悠长,浅吟低唱里道不尽她对传统昆曲的热爱;粉壁高堂,画栋雕梁,余音淼淼处说不完她对戏剧传承的心声。”如诗一般的颁奖词正是王芳“44年戏曲生涯,44年弘扬非遗”的真实写照。而在苏州,像王芳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很多。苏州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0人、省级143人、市级334人,他们都是留住“江南文化”精魂,提升苏州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
“高标准”促进技艺传承。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现拥有人类非遗名录项目6项、国家级33项、省级124项、市级172项,是“江南文化” 尽显风流的重要窗口。近年来,苏州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延长非遗生命周期,彰显经济价值,反哺非遗保护。前不久,苏州制定发布了《苏式传统文化苏扇(织宫扇)制扇技艺传承指南》地方标准,创新运用“高标准”带动更多的苏式文化传承发扬,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擦亮“苏作”金字招牌。
“全方位”融入现代生活。“非遗即生活”是最好的传承方式,推动那些耀眼的工艺、绝活融入现代生活,展现令人神往的无穷魅力,苏州一直在做“全方位”的努力。近年来,漫步苏州总能见到非遗项目的身影,非遗进社区、进学校宣传活动“遍地开花”,苏州评弹光裕书场、长春园书场入选省内首批非遗曲艺书场“结出硕果”,非遗年袋让“留苏过年”的外来建设者们品尝到“非一般”的文化年味,苏州旅游总入口上线非遗版块,iSuzhou组织在苏外籍人士开展线下非遗体验活动,创造机会让更多人了解苏州、爱上非遗。
“多层次”弘扬匠人精神。文豪高尔基曾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由此可见保护传承人,培养继承者,弘扬非遗传匠人精神的重要性。苏州早在2013年就出台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顶层设计上”发掘保护 非遗传承人。近年来,苏州在“执行层面上”定期开展非遗普查,丰富民间交流活动,制订配套扶助政策,营造尊重善待对非遗传承人的良好氛围,鼓励他们发展民间艺术,培养、造就传统艺术的后续人才,让非遗传承犹如“落地的麦子”一样孕育出无限生机。
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江南文化”的精魂,既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与奉献,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在推动非遗迈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促进非遗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让非遗传承人身上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匠人精神,为我们接续奋斗新征程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刊载媒体
苏州新闻网 | 圆桌快评 | 传承非遗,更好地留住“江南文化”的精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