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高光时刻,平凡人的巨大苦难

文图 / 左叔

一直觉得“小某书”,就是如此的互联网平台。一个展示“何等有钱”以及“如何花钱”的互联网平台。这个平台的“用户画像”,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年收入过百万的“有闲阶层”吧,否则推送“拗出来的人设”怎么能立得住呢?

最早,是拿它当工具在用。在上面买过口语直播课,每天跟着一个身在加拿大的主播学如何英语点餐、值机、订房等等;追过一位从“某瓣”转战到“小某书”的大神,经常翻看其深耕苦苣苔属植物的心得与收获;也拿它当购物平台,买过一些仅“提供情绪价值”,然“并没有什么卵用”的杂物。

它的推流方式,是非常典型的“大数据算法”。停留过、点击过、点赞过、评论过……这些交互行为,都会形成数推推流的权重,蜂拥到眼前的都是以“兴趣”类聚的内容。但凡为“精致”点过赞,“装13的”便会源源不断地扑面而来。如果“某音”是农贸市场,聒噪、下沉,但有烟火气,那么“小某书”大概就是奢牌在打折的奥特莱斯,看的人、逛的人和买的人,手机屏幕那头悄悄地分出渐层。

几乎所有的新媒体平台,都在以流量扶持的方式引导“主包”往“垂直领域”发展,“小某书”还要更为极端一些,总觉得它在用推流机制,试图培养出“垂直领域”的深度用户来。比如,从感兴趣的“门外汉”,到能在评论区讲出一二三的“养花人”,再到开始琢磨组培、杂交、选育转而开始发点什么的“真花神”。

刚开始,平台与用户还是彼此摸索,久了便困在坚硬的“信息茧房”之中,想要有所突破,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故意不点,故意滑过,故意退出,久了,与之相关的数据流会稍微少一些。感觉每隔一阵子,都会重新评估一下用户的兴趣点,更新一下“用户画像”。“茧房”破了再织,织了再破。

疑心“偷听”,现实生活中的聊天,其他平台发布过的内容,可能借助输入法等软件,麦克风等硬件完成关键词的触发。以前聚餐多的时候,吃饭时席间聊过的话题,席散了回家刷手机常常会“舞到眼前”。为此,两度注销过账号,后来因为有别的需求,又反悔再注册回来。

有个概念叫“幸存者偏差”,在大众传播领域有能量的,要不是成功者的高光时刻,要不是平凡人的巨大苦难。平淡的日常,是很难被看见的,也是很难被记住的。然而,欣赏光、向往光,但不必为了成为光,而将自己有限的拥有,统统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