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席间,黄汤下肚,话讲起来就“没了分寸”。场面上的事情,你知我知,可是内心里仍旧对几句话耿耿于怀。以前,我总觉得“性情中人”这个词褒义居多,现如今再看,总觉得里面的成分值得推敲推敲。
职场上,真性情要不要有。私以为还是要的吧,没有真性情,常常敢怒不敢言,常常隐忍憋屈着,这人生二三十年过得也过于凄凉了一些。确实遇过“笑面虎”,平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关键的时候“伸出一只脚”使绊子。
可是真性情归真性情,还是要讲分寸的,不可能将自家关起门来的撒泼打滚全部搬出来的。也要分具体的事情,小事情圆融些,大事情还是要顶真些,你所持的原则总归要是“普世”的原则。没事就“炸毛”,被人视作“刺猬”,人际关系紧张,这二三十年也是难捱的。
被人说成“性情中人”,尤其是在职场中,多多少少还是要有反思吧。是不是没有什么实绩可以夸赞?是不是没有什么特色让人留下印象?自己过往种种,原来只配得上这四个字吗?
还有,自己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任性”了,让人看出了“情绪不稳定”的破绽?到底是什么方面不按“套路”出牌,有没有将别人弄得下不了台?处理问题是不是过于“简单粗暴”,连“打个圆场”想法都不曾有过?
潘向黎 在《万念》中有一段关于“性情中人”的文字,读了之后觉得很受用。他说,性情中人,很容易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因为别人细节上的不合心意或者犯了某个私家忌讳就唾弃之,退避三舍;另一个是因为别人说了一句你一直想听的话,就引为知己,死心塌地。
对照一下他的这段话,自然也就会意识到自己问题出在哪里。性情中人首先是“龟毛”的,有一整套自洽的逻辑和原则,内心里始终有块“通关牌”,但凡别人做事情弄不像,小叉叉就赶紧举起来。
其次,性情中人怕也是内心寂寞的,期待在别人身上找到“共鸣点”,过于在意别人给予自己的关注。对于他人的激赏,常常掏心剖肺。常常因为听不懂“潜台词”,因为“所托非人”,弄到最后场面尴尬。
有些需要走走过场的场合里,听到别人的开场白是“我这个人比较直”时,自己也会脊背嗖嗖地冒汗,为接下来的场面感到尴尬。当被人冠以“性情中人”的时候,心底多多少少还要思虑一下,曾几何时给过别人此等感受吧。
职场很多时候都在诉求效率,有些情绪不稳的状况,很大程度会对效率这件事情造成不利的影响。“真性情”,留在自家便好,还是换个地方展示人格魅力吧。
“性情中人”们,请慎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