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认知上的落差,是极难弥补的事情,代际之间的鸿沟,有时候看看规模毫不逊色于浩瀚的银河。即便是聊深了,还是鸡同鸭讲,各说各的,都是情绪。想想,也是好的,抒发出来,也是一种压力的释放。
心里有话,总归是要讲出来的。人的起心动念、情绪涌动,本质上就是一股“驱动力”,如果按“能量守恒”的原理来推导,这股力量,找不到宣泄口,大概率会“向内反噬”。能有机会讲讲的,还是找个地方说说吧,憋出毛病来也不太好。此前心理案例,多少都会看到无人倾诉、支撑系统的缺失。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有些话,讲都讲了,也就不要有什么顾忌了。说出去什么与听到了什么,永远都不可能在一个维度上。哪怕是一字一句,当面讲清楚,最后都会留下一堆的问题。这也是“口说无凭”,最后还是要“白纸黑字”的根源吧。
“落在纸面上”,就能好点吗?也未必吧!内心里想要讲的话,就跟好的作品是一样的,是多维度的,是有生命力的,也是可以成为IP,不断被续写改编的。经典的哪吒、白蛇便是如此。“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作者在缔造之初,同样也在经历和感受类似的差异。
大的事件,小的细节,闯进创作者的视野里,激发想要书写的冲动,能够被触动的点都不太相同。有些被捕捉了,有些被漠视了;有些找到的普世相通的共情点,有些觅的是剑走偏锋的小情绪。落笔的点,可能从一开始就有差别。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起心动念与能力技巧之间,同样还是有落差的。每一段字句都有可能偏离初衷,心里想得再如何周全,也不可能避免落在纸面上的稀碎,实力不逮,怨不得旁人。自己可能都没有办法将它改到满意,又怎么可能奢望折射到旁人内心里,还是尽善尽美的呢?
能否听懂,是否同频,那就只能随缘了。不是都在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吗?哪怕是一声不吭,都有可能被质疑“难道还有什么想讲的”?更何况还要“有事没事说上两句”的呢,都不重要,流星般转瞬即逝,就这样好了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