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国史课:一些没有讲透,但又直观的细节

陈寅恪 等 / 西南联大国史课 / 天地出版社


文图 / 左叔

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最先我是从“文学课”开始读起的。读到“国史课”便觉得这一本与那一本之间的“关联度”了,若是先读“国史课”,可能读“文学课”则有更为宏观一些的视角。文史不分家,在这本丛书的脉络关系就很为凸显了。难怪要以“国学”这样的概念,来给各位大师上戴上“大师”的冠冕了。

虽然跟“文学课”一样,都是“各家之说”,但主流史学观念当中的“统一性”还是能够在各位大师的论述之中找到脉络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大一统”为主基调的历史进程,虽在经济腾飞之中造就过文学高峰,但也曾在分崩离析之际,缔造过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本书中,能找到后世很多史学观点最初的状态。

陈寅恪 等 / 西南联大国史课 / 天地出版社

史学的发展,这几年与考古的成果密切相关,尤其是夏商以及再往前的部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让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渐渐显影,这几年的考古成果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为笃定了一些。当然,这些后事,都是这本《西南联大国史课》没有办法去触及的,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其中读到“开放式”的观点,包含了以“已知”去探索“未知”的尝试。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史学研究,也是一代一代学者不断接力的成果。

这本书中很多学者都提及的一个观念,与历朝历代定都相关。很久以来,中国的威胁来自北方。在长江以南开化之前,定都只要稍稍偏南,游牧民族不断滋扰的问题就很难平定。待到长江流域成为主要经济动力源,成为米粮的生产地,定都偏北就会遇到粮食人口问题,毕竟北地天寒地冻,粮食产量不高,依赖南方供给。

要不饿肚皮,要不挨打,两难的问题,只能择其一破之。与之相关的修漕运、通海运的办法,又需要“大一统”的手段和国力,来充分调用更多的资源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主流的意志,还是偏向于此的。

陈寅恪 等 / 西南联大国史课 / 天地出版社

还有一些没有讲透,却很直观的细节,隐含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在其中。能够感受得到,却又不好直白地讲出来。浩瀚烟波之中,举事者但凡怀抱着“大一统”观念的,最终也就成了那个书写历史的人,而想要偏安一隅、暂时保全的,最后都难免走到覆灭的结局。大势所趋之中有人心向背的问题,也可能也时运相济的因素。拉长时间跨度来看,可能更为直观一些。

这些年,将气候学的相关因素,放进历史学的研究之中,慢慢也得出了气候影响农事生产,进而影响历史进程的某种规律性。虽然这本书并没有明确的指向这个问题的论述,但或多或少有些这方面的影子,比如在谈及夏商历史的时候,再聊到元朝开疆拓土的时候。就像人的一生是被激素左右的一生,历史可能也是被宇宙空间大气象、地球环境小气候左右的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