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散人:因为不易,所以难得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 
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 [宋] 苏轼 · 《减字木兰花 · 琴》

端木向宇 著 / 古琴散人 / 古吴轩出版社

端木向宇的新书《古琴散人》,在开篇就构造了一个颇有“电影画面感”的败落场景。书中的主人公吴棐身上多多少少有些“废宅”的文艺气息,在他去姑苏城外的徐家镇探访方劲松的木器厂,想看看一张上好的古琴是如何斫出来的时,作者用颇为细腻的笔触搭建起一个让人心底发凉的场景。

吴棐看着这座三面半环形的工厂,厂房呈H形排列。到了此地后,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找不到进厂的路了。原来,其中一排厂房靠前些河边,是停船的码头,想必水运曾是工厂输送货物的重要途径。然后随着陆路运输代替了水路运输,河道也逐渐被废弃,以码头为生的企业也就无法兴旺起来。

这一场景,在我读来,倒是十分具有象征意味儿。古琴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同样也是因为被其他新生的事物所取代,而慢慢地被逼退至困守的境地。想要打破这样的僵局,重新赋予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价值,打通“水路”“陆路”等等传播渠道,才有可能令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想这应该也是这本《古琴散人》想在讲好一个故事之外,想要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念。

如果以风格类型来给这本《古琴散人》来归归类的话,我觉得应该要被划入到“悬疑”这个类别。相信很多读者应该跟我一样,从第一章开始就便开始怀揣着无数个巨大的问号。悬疑类型题材的创作,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个一边“打结”,一边“解扣”的过程,前半部分的线索埋得够不够巧妙、后半部分真相大白给的够不够合理,全书各个要素之间的呼应是不是得当,有没有生硬的飞来之笔,都是在挺见“功力”的事情。疏密相间、彼此叠生,才有严丝合缝的精妙。

在这本书中,钟爱古琴的“文化人”虽然只是一个“小圈子”,但也折射出很多不同类型文化圈层之中的众生相,有醉心于此的,也有沽名钓誉的,有谦虚好学的,也有想抄捷径的,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细细分辨,似乎也能在现实生活之中找到某些现实的印证。我觉得这本书造了一个“小盆景”,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微缩到这个故事之中来,如水滴折射出阳光的五彩斑斓。

当然,我对这本书里的“古今对照”“虚实结合”“托梦说事”等安排还是有一些小意见的,我觉得处理上略略地有些“拙”了些。推动小说情节往前走的动因有很多,解释合理性的方式也有很多,但用一个类似新手开手排档汽车方式来处理,反而破坏了故事原生结构当中往前推进的流畅性,容易让人产生某种跳脱感,当然这应该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未必对于每一位读者都是如此。

听闻这个作品从创作到最终出版,前前后后经历了快十年的时间,几易其稿,不断精进,也见证了一个写作者在写作上的精进与成长。这就如同古琴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一样,凝聚了持以之恒的心血,汇集了想要把事情做好的力量。因为不易,所以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