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出对错,也猜不出哪条路好走

从小我就懂得保护自己,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拒绝别人。
—— 王家卫


文 / 左叔

在一个强调分工协作的大环境里,适时拒绝这件事情其实挺难的。

难的地方不在掌握怎样的话术,将这件事情以恰当的理由,合情合理地拒之门外,真正难的地方在于,要如何降低对于他人的预期,尤其是未来面对困境,他人是否会伸以援手、是否会支持配合等等期待。

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拒绝这件事情对于“尚有所求”的年轻人来说,总是很难办到的,总是要想这想那的,找各种自己说出来也没有多少底气,对方同样也一眼便能拆穿的烂理由。

然而,对于那些“已然如此”的老油条们,拒绝一件事情往往要容易很多。他们的说辞里可能只有拒绝意愿的表达,并不会把精力浪费去找一个恰当的理由。说白来,对于未来,他们本身不抱什么期待,对于他人是否会主动予以配合,另有一整套借助其他力量的办法。

在拒绝这件事情上,话术再如何巧妙,等到被拒绝的那一方回过味来,还是会非常直观地意识到那个最为本质的结果:拒绝总归就是拒绝。想求之物,欲借之力,兜了个大圈子,最终也没有得到。此等结果,此番光景,是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

面对此般光景,若是摊上个心胸不够开阔的人,早已经掏出小本子默默将它记好了,下一次等到别人开口对他有所求的时候,必定是眉头一挑,将这一次所经历的一切,悉数统统还回去。这大概也就是那些未来还有“可能性”的人最不想看到,也会因此而有所忌惮的场景吧。

可是,若是以投桃报李的心态,来处理这一类事情,有时候也会很被动。有些事情,他人伸手未必就只是协助配合,而是在其中有所图,只是那个所图被包装得很好、不容易识破。可以这样的操作,最后折算成欠下来的人情,最后又要还上的时候,往往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拒绝,是一种保护吗?可能也要分情况来看的吧。在与陌生人协作这件事情上,有些人处理问题的策略,是那种先设置好边界,把所有不能碰的地方都标上记号,涂上警告色,摆出“生人勿近”的状态来。

还有些人,被扔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会先释放出最大的善意,一派和善的“好好先生”的态度,然后在吃了闷亏之后,再走一步一步往回收的路,可能最后也是浑身长刺的结果,但也是除恶的环境逼出来的,这也能算是一种既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姿态吧。

说不出对错,也看不出哪条路好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此的大环境中,人总归是要面对如何拒绝这个问题的,凡事都不拒绝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挺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