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旅行:四大天王-黎明-不温不火

在各式各样的圈子里面,常会遇到无心恋战的那一类人,这些人当中有怀才不遇的高手,因为不懂得低头,所以活得不开心,总想逃脱后大干一番事业;有大智若愚的,揣着明白装糊涂,身体柔段只为了择机而动,所以始终都透着一股子精明劲;当然更大一部分是随遇而安的良民,不温不火,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虽无心恋战却一再地攻城守池。各位好,这里是陪你一段人生旅程的《音乐爱旅行》。也许是家境优渥的关系,也许是移民后代的关系,黎明与香港、与娱乐圈、甚至与追随他的大众似乎总隔着一层,让人看不到刘德华式的勤勉、郭富城式的奋力、张学友式的老道。然而他似乎又不能归类于靠天质吃饭的艺人,在娱乐圈走到如此远的地步,也算是一个奇迹。

宝丽金唱片-1992年-《但愿不只是朋友》-《我来自北京》

《我来自北京》收录在1992年专辑《但愿不只是朋友》中,因为歌曲标题直接点题了黎明移民身份,量身订制感强而成为个人重要代表作。北京出生,4岁移民至香港,14岁去英国念书,20岁回到香港,一脚踏入娱乐圈。外型斯文俊朗的黎明并没有星途坦荡,跟多数港星的发迹一样,锋芒毕露而被雪藏或者发配台湾,再由台湾市场红回香港。1986年入行,但直到跨过1990年,黎明才因电视剧集的成功,带动了人气,初尝到成功的滋味,首张专辑几乎横扫当下的新人奖项,然而就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一次因为彩排不到位的临时演出导致的“破音事件”,几乎让他在此后的音乐道路上一直背负着沉重,演唱技巧不温不火的印象很难洗刷。

宝丽金唱片-1993年-《深秋的黎明》-《深情的黎明》

黎明可以归类于高产的歌手,在宝丽金时期,特别是后半段,一年出三五张唱片是稀松平常的事情。2000年前,音乐消费市场的消化能力与今时今日比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即便是同一张专辑的广东话、普通话或者其他语种的版本都有可能被一扫而空,更不用谈热门歌曲叠加效应显著的精选集。或许正是这种大通量的作品太多,所以他在宝丽金的后期,总让人觉得热门单曲常常上榜,但精妙的专辑,少之又少,不温不火的印象特别突出。其实歌手再如何做自己,也只是唱片工业流水线上的某一环,常常很多自己不能左右的事情。寻常生活里常遇到便是工艺大师与匠人之间的区别,除了技术层次上的高下之外,是否能够静得下心,抛弃谋生的庸碌,才能摆脱掉不温不火,不出精品的尴尬。

索尼音乐-2000年-《北京站》-《全日爱》

2000年在索尼旗下发行的唱片《北京站》中黎明为数不多概念完整,制作精良的专辑。常有乐评人评价黎明,若不是遇见雷颂德,可能就会淹没在2000年前后的唱片行业退市的大潮大中。其实黎明与雷颂德的合作可以追溯到宝丽金时期,当年《情深说话未曾讲》专辑的大获成功,在另一个层面证明了两个人一拍即可的默契。离开宝丽金后,因为两人分属不同公司,在合作上还是几经波折,幸好最终是成功了。雷颂德给了黎明更多的舞曲风格,重节奏中其实不太有人计较歌手的演唱技巧是否不温不火。对于你我而言,所谓的不温不火大概也是有情境之分的,在自己不敢兴趣的领域,不温不火是不会出错的明智之举,换了环境,遇到伯乐,内心里面精彩的部分总归会被提醇精魂来。

索尼音乐-2004年-《大城小事电影原声带》-《两个人的烟火》

没有看到类似的访问或者调查,但我相信在黎明的心中,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也许不在音乐领域,而是在1996年陈可辛执导的电影《甜蜜蜜》当中塑造了由内地来香港讨生活的黎小军,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大城市的小恋爱,命运的无奈与不堪,人生的际遇与重逢,都值得回味。那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市场和口碑都在一定的水准之上,当年的媒体用“就连黎明的表现也令人刮目相看”这样的句式来评价的他的表演,这应该是他血耻不温不火印象的最漂亮的回击,如今的这个角色被凝练成杜莎夫人蜡像馆里的蜡像,而在陈可辛弥补选角遗憾的于2004年拍摄的另一个版本《大城小事》中,他再度出演却没有办法超越当年。这里是陪你一段人生旅程的《音乐爱旅行》,有缘再见,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