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意义,只有表现形式

文 / 左叔

人生在世,你可以逃脱许多事情,唯有死亡这件事情是无法回避的。如果你只盯着死亡这个虚无的结局,多半就会忘记了人生沿途之上那些令人陶醉的风景。

人生有没有意义,我觉得是个见仁见智、可以探讨的话题。在我看来,人生或许有意义,但这意义一定不在结局处等着别人给我们来“盖棺定论”,而是藏在它的表现形式里的,在人生的沿途之上,等着我们自己来慢慢地咀嚼出它或是甘甜或是苦涩的味道。

是谁说过的,忘记是罗丹还是谁,曾经说,抵销对于死亡的恐惧,人类唯有依靠创造。这是艺术家式的表达,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是人人都有这种叫作创造并且能够传世的能力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抵销对于死亡的恐惧,我们多半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留下活过这一辈子的证据。

这些证据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普通人都能从中找到依存。

有些人终其一生创造出来的“作品”,是一个争气的孩子。能培养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接班人”,我觉得同样也是值得点赞的“功德”一件,当然这也是一个人活过一辈子最为有力的证据。毕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亿万年香火不灭的基团得以延续和传播,或是有能力上溯的话,总归能够看到这绵长双螺旋结构“链条”中属于一个人曾经活过这一辈子并且得以繁衍的、极其微小的“一节”。

还有一些人终其一生创造出来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庞杂,但如果硬要给他们归归类的话,可以统称为“物质财富”。通俗一些来讲就那些房子车子什么的。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凝结着某个一辈子的辛劳经营与努力奋斗,因为无法耗尽最终不得不被留下成为活过这一辈子的“证据”。因为就立在眼前,后人无法绕过,所以看到便会想起这个人的一辈子是怎么活着的。

当然,还有一些人活过一辈子,没有叫得出来名字来的“接班人”,也没有能够万世不倒的“遗产”,但有后人口耳相传的“传奇故事”。正是这份“传奇故事”让他们与寻常人一样,将难逃一死的一生变得不那么平淡。他们因为某项义举或者某个荒唐,就变成了嵌入民族文化基因当中的典故,永远活在某个成语故事或者寓言故事里面。

再来看看我们所身处的数字化时代,与古人相比,如今我们留痕的方式有很多,传播起来也很方便,在各大自媒体平台里面都有我们活过这一辈子的证据、文字、图片、影像等等。但在这些众多的表现形式里面,有哪些是可以成为我们活过这一辈子,足以抵销对死亡恐惧的证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