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以意义。
—— 木心
文 / 左叔
鞠一把黄土,带遇难的亲人回家。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故事浮出水面。那些寻常的、朴素的、温柔的细节,极容易让人在阅读之后拥有强烈的代入感。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如果厄运降临,亦或者是我们所熟识的人在那架航班上,如此巨大的悲伤要如何安放?
所有人都没能等来奇迹,事故的原因仍需要搜寻、分析以及等待。
关于死亡,人类在哲学层面上早早便开始琢磨它,在与它不断打照面的过程之中,尝试着在思维和心理层面上接纳它、包容它。
不仅仅是哲学家、艺术家们在思维这些问题,创作这些作品,是几乎所有人都在探索,因它最终这些探索的成果会“落实”在民谚、俗语,甚至童谣里面。有些童谣,你细细拆解,还是能够瞥见死亡的残酷面。是的,不是回避就可以当作不会发生,死亡就是这样的命题。
第一时间能够想起来,与死亡有关的诗句,跃入脑海的居然是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世间已无我,但仍旧有我牵挂之人、惦念之事。平凡人或许无法抵达他的境界,但在这世间除了对自己的怜惜之外,终有万般牵念。
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抛下了一具终将归于尘土的躯壳,而一个人曾经有过怎样的思考、经历过怎样的悲喜,感受过如何的心动,这些原本终将是要走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结局的。
庆幸我们拥有了文明,学会了使用语言文字。于是,千百年前这一句濒死时的家国忧思,才能得以摆到了那些想要“向天再借五百年”的人眼前。
本以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遗世独立的我们,会在读完这些字句后,感受到“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你在当下所遭遇到的种种困惑,如果能够往前找找,也许都能在前人那里得到答案。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人类这株生生不息的大树上,伟大的、优秀的人物恰如花朵与果实,而平凡的你我,可能只是一枚小小的、并不怎么起眼的叶子。或许有阶层之分,或许有生杀予夺,但死亡始终是我们之间唯数不多的公平。
在这其中,任何一个个体的坠落尘土,归寂消亡,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是既是一个有机体里某一个构成组织,同时也是腾挪生存空间、积累经验教训、实践演化文明的重要一环。
在抚慰这一刻的悲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从事故原因的分析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突破它、改进它。此前的每一次安全起落,都有我们对过往悲剧的反思、完善和执行。
让悲剧不再重演,摆在我们面前的,同样也是前人曾经面对过的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