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生活的人啊,好想拍拍你的肩膀

什么叫充实?多看书,多旅行,多观察别人是怎么活下去的,多学一点你想学的东西,就会感到充实。
—— 蔡澜

文 / 左叔

昨天,被朋友圈里一张琴行改成蔬菜摊的照片给触动到了。

照片里,墙上的吉他、小提琴还挂着,但地上的蔬菜筐已经层层叠叠地排布起来。芹菜、菠菜、辣椒、土豆、西红柿等等一一摊开,店主戴着口罩张罗着生意,气质上完全看不出来跟音乐能沾得上边,但是努力讨生活的状态,还是挺让人动容的。

非常时期,各行各业都难。出门做志愿者的时候,也会顺道问问中小经营户的生存状态,得到的多半是无奈的笑脸或者颇为丧气的摇头。

因为做活动的关系,这几年认识一些从事艺术类教培的朋友。这一两年,他们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先是受“双减”政策的波及,尔后又受疫情的影响,基本上都在苦撑。有人换了个跑道去做直播、去做视频号,在线上教人弹琴、唱歌、画画,但是如何引流并成功变现转化,还有好多道门槛没有迈过。然而,眼下火烧眉毛等不及的,是房贷要还、孩子要养、房租水电人工要真金白银掏出来。

常去打牙祭、喝个小酒的小饭店,以前是只做堂食的,火爆的时候常常订不到位置,最近不得已,也开始打包做外卖了。熟识的朋友点了他们家的外卖,然后在微信群里面跟我吐槽,大师傅失手,味道齁咸。我在心里想,这咸,怕不是因为生意难做,出的是那热了又热的陈菜吧。开是不能开了,但关也不能关啊!不想办法留着大师傅,日后生计又要如何重新捡起来?

捧着所谓“铁饭碗”的,压力也没有小到哪里去。夫妻俩一个在防疫专班,一个是卡口志愿者。说起来,每天都回家,睡在一张床上,但一周下来也照不上几回面。一个早上五点出门的时候,另一个还没有执完勤回来。幸好他们家要上网课的小孩已经大了,到了勉强能煮个泡面的年纪了。玩手机就玩吧,看视频就看吧,这个时候学成什么样不是无所谓了,而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只能放放汤,因为实在没有精力顾得过来。

昨天推送里提到的那位牙医朋友,他们的科室前几周就关了门诊,每天跟开盲盒似地去各处支援核酸检测,集合出发的时间常常是凌晨三点半。我问他苦不苦。他说现在还好,比起去年五六月份去支援我老家扬州的时候要舒服一些,毕竟这个天气穿防护服还不至于汗湿到鞋子能倒得出水来。一想到他虚胖的身材以及马上就要渐渐热起来的天气,不由地为他暗暗地再捏了一把汗。

认识几个本地的媒体人,因为要做“后道”工序的关系,几乎都是每天“肝”到凌晨三四点的工作节奏。虽然不是冲在第一线,虽然不是直面风险,但手头上的事情也远没有外人看在眼里的那般轻松。写了又写,改了又改,不到最后一刻,很多事情都充满未知的变数,常常要推倒重来。看看他们在做的事情,更觉得自己要写的那点东西,根本就不怎么难。

我不知道现如今的孩子,将来长大了会怎么跟自己的下一代,描述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当下,会不会像我们的父母跟我们讲“工宣队”“样板戏”一样,令我们感受到这些事情始终不够真实,永远蒙着一层“传奇”的色彩。他们会不会养成事到临头才去做的拖延症?会不会在某些人生重要决定前陷入“也就这样”的虚无?

我猜不出来,但我一直记得一个细节。有一天,学校让填报14天的健康监测表,孩子一边收书包,一边理作业,一边非常激动地问我,是不是接下来就要开学了。我说,大概吧。结果第二天一早五点多,收到了暂缓复课的通知。后来又有一次,学校也让填报健康监测表。这一次,孩子淡定多了,眨巴着眼睛跟我说,要不,咱俩打个赌吧……

那一刻,我特别想抱抱她,虽然她已经是“大姑娘”了,但是仍然让我看见了她“还是个孩子”的脆弱面。我也特别想拍拍各位的肩膀,在疫情之下奔波的你,也许会觉得人生艰难、感到无可适从,那么请转过头看一看身边那些努力生活的人们吧。

他们与你一样,他们还在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