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 陀思妥耶夫斯基
文 / 左叔
如果我们总是说自己不怀什么功利目的,不图什么,不要什么,只凭一颗良心和一腔忠勇在做事情,那么“如愿以偿”的这个“偿”字又要如何解释呢?
可能,最初的一开始,我们确实是没有怀抱什么功利性的目的,只是凭着本能下意识地去做了,但随着时间流逝、持续投入,有一个叫“沉没成本”的东西在那边越积越厚,尤其是在历经千难万险,苦苦求索的过程之后,它会鼓动着为之努力、曾有付出的人渐渐形成所谓的期待。期待一旦落空,“得不偿失”感会非常强烈。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同事上下班偶尔搭你的顺风车,中途半道上下车,你总不好意思跟对方开口谈钱。若是天天需要绕上几公里,先行将对方接到或者送走再回转,这样的一番“折腾”,极有可能会鼓动着你跟对方谈一下费用问题。即使最终真的没有谈到钱,也极有可能在人际关系、合作资源上另有所图。倘若没有更亲密,没有多倾斜,这搭车的事情可能也就没有下文了吧。
同理,对于有些结果不如自己的预期,没有去计较,极有可能是因为自己付出的“沉没成本”还没有超出限额,还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拼了老命、吃尽苦头,最后两手空空,替他人做嫁衣,总归是有一口气忍不下去的。
破解这个局,大概两个方向。一个是压降“沉没成本”,鼻子尖上的胡萝卜,红唇白齿的画大饼,看看就罢,听听就了,别太往心里去。但凡对“空头支票”有所求的,总归要经历“被拿捏着”的苦难。不想吃苦受罪,是可以让贤的啊。何必自己又不想,却赖着不走挡了别人的道呢。
另一个是构建自己的“目标取向”。大众的那一套“加薪求财”的路子,你没有赶上趟,也没有挤进前排,你需要另辟一套个人成长,收获经验的视角来跟自己达成某种和解。虽然吃苦受累了,但本事长在自己身上啊,别人再如何也是抢不去的。
最怕出现的状况是,做事之前看淡,随口就应承下来了;做完之后看重,耿耿于怀在那边纠结。要是能倒一下就好了。做之前功利一些,仔细推敲一下,提防自己不要糊里糊涂地入了套,做成之后用“深藏功与名”的情怀寄托跟自己和解,留下一个“事了拂袖去”的背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