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不一样,在于携带着怎样的过往

人能四处走走,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总比闷在家里要好。 别老是借口夏天热、冬天冷,多到外面看看去。或许会遇上许许多多新的、旧的回忆。
—— 岛田洋七

文 / 左叔

人和人的不一样,不在现在,也不在未来,而在携带着怎样的过往。而过往从何而来,显而易见,必定是从经历中来的。

经历,在我看来是一种积累,有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有些人对于它的诉求是多样性,有些人对于它的诉求是专注度。

追求多样性的人,追求的是“经历”字面上的意思,期待在有限的生命宽度里面,尽可能多去遇到不同的人和事,丰富自己的见闻,锤炼自己的技能,让自己能够在外界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拥有处变不惊的淡定,日后变成一个有故事的人。如果不出门,不尝试新鲜的东西,是很难满足此类诉求的。

追求专注度的人,追求的是“经历”内涵上的意思,同样期待在有限的时间跨度里面,能够尽可能多地沿着某个感兴趣的方向,不断去体验它、感悟它、深挖它,直到掌握其中的精髓和深义。未必要出门去偶遇纷杂的人和事,只要足够用心,同样也会收获内心的丰盈感。

那些在某个领域扬名成家的人,他们必定曾在某个方向是足够专注的,虽然后来他们也有可能会有“一通百通”的跨界经历,但那个原点仍旧是在专注度上的追求。

这个时代,也给关起门的“宅”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不出门,看似不“接触”人和事,却不会因此没有经历,没有回忆。拜网络所赐,我们得以“宅”,同时也能够透过它感受到大千世界,拥有珍贵的经验。同样,在过去没有网络的时代,也曾诞生一些潜心治学的大师,终究还是人与人在经历上所追求的不一样造就的。

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评判它们的好坏,只能从处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时,哪一个方向的追求对自己更有帮助一些,或者人处在某种状态里时,哪一种追求是令自己感觉得自在的,来评估哪一个方向是否适合自己。

总体来说,我看到比较多的人会选择,在年少轻狂、精力充沛时,多去试试可能性,想办法多去遇见不同的人和事。等到有所积累、心智澄明之后,开始收拢自己的兴趣点,沿着已经有所积累的方向不断深挖。

我觉得都挺好的,只需要年轻的时候忌贪多求新,浮于表面,有些年纪后注意不要思维固化,保持心态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