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荒唐地把琐事看得太重,让自己和他人都过得不快乐,似乎挺可悲的。
—— 毛姆
文 / 左叔
为什么我觉得这事不那么可悲呢,我反倒觉得人类挺喜欢在钻牛角尖这件事情上折磨自己的,并且也能获得一种叫“存在感”的“不快乐”。
人生在世,不是给自己找事,就是给别人找事,不是给自己添堵,就是给别人找不痛快。为了活命,不随便作死,又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胡乱找,万一找完就嗝屁了,所以不在琐碎的事情找麻烦,你让人类又能怎么办呢?
我有一个朋友,但凡这样举例的时候,我都有些心慌,生怕别人过多的联想。
他在纸币广泛使用的时候,钱包里的“毛爷爷”必须要按照币值的顺序,从大面额到小面额依次排列,然而所有的“毛爷爷”脸都朝同一个方向。
每次出门去花钱的时候,他都要想要办法,先把最“旧”的那一张想办法花出去,如果这一张旧纸币是大面额的,明明钱包的小面额凑一凑也够,他也要拿出那张旧的去让对方找零破开。
收回来的找零,他也是要一张一张地理好放进钱包,因为做这件事情,需要时间,常常会因为这个耽误事,错过这个或者错过那个,甚至还是会在身后排队的人白眼,但他依旧要这么做,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心里不舒服。
你可以说他有非常典型的“整理强迫”行为特征,但这件事情不能因为旁人无法理解,而否定对某个具体的个体是不具备重要性的。很多时候,他别无选择,他不给自己找麻烦,失掉安全感、平衡感的内心也会给他找麻烦,让他手足无措。
况且,“整理强迫”这件事情也曾带他一些潜在的好处。比如,他几乎不曾丢过钱包。如此细致强烈的关注度,让他一直非常精准地记得钱包放在什么,最后一次见到是什么时候,有没有做完整理等细节。他也曾第一时间发现钱包有被人动过的痕迹,并且迅速找到避免更大财产损失的办法。
一个人如此看中且又显得无解的琐碎小事,在随着电子支付时代的到来,“整理强迫”的行径轻易便瓦解了,很长时间接触不到纸币,又哪来有机会整理。
不过,已经扎了根“整理强迫”行为模式会有新的演化,比如他挖掘到将电子钱包里面零额尾数凑整的新乐趣,并且因此成功地发现有些偷偷连续包月扣账的支付账单,没有向他充分履行告知义务。
这些琐碎之事,若细论起来根本没有什么价值,确实不值得看中,不值得烦恼,更不值得因此给别人造成新的麻烦。但是你若是要硬生生地从一个人身上将这些东西“剥离”出去,他会不痛快,会不舒服,觉得跟这世界有点格格不入。我想,这可能不也叫存在感,叫某种依存的心理基础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