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令:人还是爱吃“俗套”这一套

文 / 左叔

尽管《山河令》角色众多、支线丛生,但如果你仔细分析拆解它的情节主干,剥离掉那些面目模糊的配角,权力相争、侠义情怀、家国大义等等浮在表面的概念,你还是会很快找到这个故事“双向救赎”的内核。你不要嫌弃它是个“俗套”的老梗,从过往无数经典作品的票房收视业绩来看,咱们还是挺爱吃“俗套”这一套的。

一个心灰意冷、想要归隐江湖,不惜“自废武功”的天窗首领周子舒,一个仇恨满怀,想要与世共焚,不惜“引火烧身”的鬼谷谷主温客行。两个怀抱着“必死”之心的人,因为偶然的机缘相遇了,产生了新的交集,原本怀抱着的、对这个世界的“偏执”得到了和解,不忍心让这个世界的纷扰伤害到对方,然后开始“处心积虑”地以自己的牺牲来成全对方。过往的经典有哪些,其实只要看看“群组”“弹幕”里“山人们”的讨论便有结果了。

在这些为了成全对方而有的“辗转”中,会因为有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彼此的误会;会因为沟通不到位,而产生命运的捉弄。而这些就造就了情节的张力,产生了观众的热议和讨论,也成了一部剧作的“追点”。仔细想想,太多的爱情剧作都是如此,明明两个人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情,偏偏要用“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来打岔。硬生生的误会,容易让观众嘲笑“情节生硬”,可那些做得圆润一些的便被称作“艺术手法”了。

人这种动物常常容易自诩聪明,而且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分析一些事情的时候,总是说得头头是道的,一旦身陷其中往往就特别无能了。观剧的体验,常是如此。超越现实的“上帝视角”,容易让观众获得比剧中主人公更多的信息,眼睁睁地看着主人公仍旧傻傻地陷落在自己的“行动线”里面完成一些“必要动作”,或是去送死,或是去犯傻。

一旦当观众开始替剧中的主人公捉急的时候,那编剧已经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理,而这部剧作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由此可见,编剧挨骂,也不全然是件坏事。

必需得有一说一,这部《山河令》虽然大热,但硬伤还是有的。嫌弃一个剧,自然会有千万个理由。对于我而言,我对这部剧过于“塑料”质感的特效,以及那些与儿童乐园近似的假树、假花、假草们的置景,实在不能忍。可是与之相比,同样可以被归类于“美术”这个领域的,服饰设计倒是可圈可点的。都是为了“好看”,想来剧组的钱都烧在了离剧中人物更近的地方。

还有支线芜杂,角色众多,有些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而存在的,有些是为了替主角的世界观价值观来说教的,这些从原作中“脱胎”出来的,在编剧的过程之中其实是可以进行调整的,从而让整个剧作更为紧凑一些。很多剧作,纵使再复杂,角色再多,也基本脱离不了“四角设定”的:王子、公主、恶龙和信使。

在《山河令》这个“双向救赎”的故事里,周子舒和温客行是互为“王子”和“公主”的,救对方的同时也让自己从过往犯过的错误和悔恨之中得到了救赎,而“恶龙”既是“琉璃甲”这个夺宝的任务,也是除魔、保太平、拆穿名门伪善甚至具体到扳倒赵敬这个假仁假义之徒。

至于“信使”,那就是情节的推动力量,它的出现总是带来一些主角未知的新信息,让“王子”和“公主”改变原有的“行动线”,一开始的“信使”是张成岭,后来的“信使”是叶白衣。当然,你也可以说,在《山河令》这部剧里面,所有的配角都参与了扮演“信使”,帮助两位主角慢慢地认识到对方是自己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人。

是不是也挺“俗套”的,你用这个公式去解构很多剧作,你会看到这个极为“虚无”的情节外壳,里面结构着层层叠叠,或复杂、或精巧的“四角设定”,有些“四角设定”甚至会彼此互相转换,尤其是在一些脑洞大开的悬疑作品之中。看起来很简单,写起来很难,能够打动人心、引人入胜则更难。《山河令》虽然“俗套”,但因为还算是上精巧的,所以我们还是总爱吃这一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