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长,就是不断重复着亲近和疏远,从而找到能让彼此都不会受伤害的距离。
—— 庵野秀明
文 / 左叔
中国人的亲子关系“绑”得比较紧,这几年才稍微有一些松动的迹象。
子女虽然曾有过叛逆的阶段,但到了适婚的年纪,又会变回如学龄前般的“乖巧”模样。毕竟单凭年轻人自己的积累,是无法负荷成家立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的。
想要“伸手”,自然而然便学会了“卖乖”。从当初拼了命地想要“冲破”,到后来的主动腆着脸“回归”,这忽远忽近的距离变化,是现实打过的耳光促成的,姑且也能叫作“成长”吧。
与意图“啃老”的子女主动想要“绑”回来相比,反倒是一些忽然就“新派”起来的父母,更多地展现出想要“松绑”的念头。
这几年,常常听闻有些论及婚嫁的亲家们坐在一起讨论“细节”时,总有一两位乍看起来“有点事事儿”的准祖父母们,主动提出来将来没有要帮着带孙辈的打算。
原本以为这些都是为人祖父母“份内”之事,现如今他们压根就没有考虑过人生至此还有这些选项。他们或是已经计划好退休之后的生活,去哪里走走看看来弥补多年为生计家庭所困的缺憾,或者压根就没有想过将来一定要靠子孙们的照顾来“防老”。
在隔代抚育教养这个问题上,概括成最为直白的一句话就是:出钱的事情可能会考虑搭把手,但在出人出力的问题上就一切免谈了。
从曾经的无微不至、考虑周全,到后来的空巢不适、度日如年,再到看开之后的忽然自我、想要出走,这一代祖父母们也是在忽远忽近的距离之中找到了“自我”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意识到人生里不止有儿孙,还有自己的“未完成”。
亲子关系“绑”得太紧,彼此都会感受到“不自由”,因此而酝成的人间惨剧,其实也有不少无法挽回的实例。人情社会里长大的中国人,其实还蛮怕被人贴上“冷漠”标签的,若以“距离”来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过于“辽阔”,本质上还是“分寸”间特别难以拿捏的把握。
这既需要用将心比心地去细细熨贴,也需要摸到边界找寻那个最真实的自我。总得先分出你我之后,才会拥有所谓让彼此都不受到伤害的“距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