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致以私人的怀念

王小波走了,1997年到现在整整16年。忽然觉得时间这条河真的是流走的好快好快。坐在洪流之中,我们是苍生之中,渺若尘埃。而他,虽然已逝,可背影却比任何生命还要高大。让我深深怀念。

第一次读王小波是高一,在那个阳光炽热的下午,我趴在桌子上,看买的盗版书。那种书纸质很差,纸页也总是那种很黄很旧的那种。有的时候还有那种很脆,透亮的那种。但是那天就是那样一本书,让我结识王小波。那天看的是《黄金时代》。让我真的深深爱上这样一个“风流,幽默的王二”。那天,上大学语文,讲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讲到王小波,突然有什么在心口里像决堤一样喷涌。感觉有一在我心里住了好多年的一个男人,在骚动,在复苏。那个深深让我怀念的人。

有人说他是“一代人的精神标识”有人说他是“与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昆德拉,卡尔维诺同列的中国作家。”有人说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实,他谁也不是,他更像是安徒生笔下的那个说出没穿衣服的小男孩,像他自己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或者那个风流的,幽默的,哲学的,露骨的谈论性的王二。这些都是他,又都不是。外界的虚名他是不要的,本来以人民大学的教授之名,就已足够令人艳羡。可是他却抛了无忧,不做个沉默的大多数。去当自由的撰稿人。用自己的笔记述一个时代的幸与不幸。对他来说也许本就是种幸运。

王小波

小波的文章很真情,不虚伪。用他的秃笔写出了一代人想说却说不出的想法,反映了他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历。即使批评,也是厚道的,不尖酸刻薄,不是谩骂,而是带着怜悯和同情写出他所处的时代。十年文革,是所有人都不愿提起的精神伤痛,而小波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手法,却轻描淡写的写出了这段兵荒马乱的时光。《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白银时代》还有《青铜时代》。书中充斥着王氏的幽默,在那个丧失信仰的年代,有一个叫“王二”的人,他或许有许多的同名兄弟。不过这些人都有相同的特点,他风流,他有许多的情人,陈清扬,线条,小转铃,X海鹰,还有许多。他睿智,用哲学的观点看待身边的人生冷暖。他幽默,用一种略带痞气的幽默,一种有点坏,有点混蛋的逻辑思考着。而这一切都是那个男人来表达对世界思考的一种方式。他让我们快乐并沉思,痛楚并欣悦。读小波的书,如饮烈酒烧刀,让人呛到嗓子都难过,却在闭眼之后让人舒服到心里。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人爱的难以忘怀。

王小波去世十多年了,在我的印象中他却并没有走,仿佛还是那个和心中所爱同游美国的瘦高个男子,那个在云南,山东,京郊都留下足迹的下乡知青,还是那个叼着烟卷,头发乱卷的作家,那个一脸嬉皮笑脸的,满脸流里流气的痞子文人。但是不管哪个都是我心中住了好多年的男子。让我忘不了的那个活的真实自由的人。也许好多年后,我们再来看他的作品,你能看到他们的时代与现在有什么不同,而那些问题还是我们依旧要面对的。这就是我所要怀念他的地方,却不是所有。

也许他还活着,但不知道世界还是不是会是这样。不管怎样,他去了,我却深深怀念,那个在我心里住了好几年甚至会更久的男人。

左边:感谢网友“不疯不瘨不快乐”在枣邦电子杂志系统给左边频道的投稿,本文原标题为《怀念王小波》。在严肃文学渐渐失去市场和阅读人群的今天,很庆幸还有像“不疯不瘨不快乐”这样的年轻朋友如此深爱着阅读,王小波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也影响了一代人的青春成长以及后代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此共同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