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文 / 彭沛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国新办22日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目标。

生态是最广泛的公共物品,仰望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块土地、呼吸同样的空气,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指引下,2007年,余村对矿山进行修复治理,整治出66亩土地;2013年,余村关停全部工业企业,对村庄进行生态修复;2017年,余村建起了矿山遗址公园……现在的余村利用6000多亩山林,两成农户办起了农家乐,2019年村民人均近5万元。15年的实践,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人民群众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不断增强。

2020年8月20日,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长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丰富的河流之一,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影响,长江生物完整性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保护好母亲河,不仅关乎国家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更能让生命休养生息,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8.1%;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过去20年,中国对全球绿化贡献比为25%,地球因为中国变得更绿…… “顺天时,量地利”,“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中国实践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仅是生态财富、自然财富,更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生态就是民生,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责任已经落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十四五”新征程即将开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提升民生福祉新水平,让我们迈好第一步,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