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杭州杀妻案”一出,“绿茶林有有”一播,着实是让一部分姑娘恐婚了。
这两件事情太有“代入感”了,一个代入的是生活细节,一个代入的是日常相处。每天同床共枕,不知道哪一天会因为窒息而无法醒来;全身心扑在一个家上,相父教子居然会被嫌弃给得压力太大。哪个姑娘不“睡觉”,哪个姑娘不“顾佳”,想想都觉得害怕。
关于“杭州杀妻案”,我在微博上曾经参与过“不要再拿杀妻案恐吓女性”的讨论。当时的表述,可能有一些没有处理妥当的地方,惹得有人在下面的评论里站出来反驳我。
我能理解,在微博这样的传播环境里,鲜明的立场必需放在最最前面讲,若是在极后面以“找补”的形式写出立场,可能读者还没有看到,就已经骂完了。是的,谁有哪个耐心,读超过140字以上的内容。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做决定,却不能如此草率。很多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有左有右的,影响我们做决定的都在毫厘之间,孰轻孰重都要拿出来反复掂量的,故而也就有了犹豫,有了悬而未决的焦灼。
新闻传播里永远都是“极端个例”,“东西巷子南北走,出门碰见人咬狗,抓起狗儿砸石头,石头咬了我的手”,太过寻常的事物,多半也不具备传播的能量,这也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道理。
新闻传播永远无法穷尽现实生活,“杭州杀妻案”确实让我们见识到了“人性的恶”,但我们身边万万千千相濡以沫,白首携老,那些活生生的例子反而成了看不见的“隐秘角落”。同样,我们也看不见案件背后的冲突与矛盾,付出与失望,允诺与失言等等,这些细节都被巨大的冲击给淹没了。
比起“杀妻案”的极端恐惧,“林有有”更具现实普遍。如果“爱之深,恨之切”这件事情成立,顾佳的一腔热爱终是空付了。如果不理智,如果有手段,会不会有一拍两散、铤而走险的可能呢?“一时糊涂”,是我们事后的说法,“钻进牛角尖”,才是当事人经历过的困境。
我在那个话题的讨论的最后这样写道:无论男女,明知婚恋有风险,却依然愿意携手前往,这大概才是真爱吧。我觉得这句话“没毛病”,这里的“男女”指的是现实中的你我,然而“杠精们”却仍然纠结于新闻当事人,反问我哪只眼睛看到“爱”了。
作家吴淡如在《决定要幸福》中这样写道:在许多的犹豫中,你做对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勇敢地上路,不徘徊在许多假设性的框框里。能够被这些事情影响,是基于我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希望自己不要摔进别人曾经摔过的坑里,但就此因噎废食到头来饿瘦了的还是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小心一点、细嚼慢咽不就好了吗?
在恐婚这件事情上,同样也是。朝夕相处远比做个决定要难很多。这些教训的价值,不是让我们沦陷在犹豫里,阻止我们去做决定,而是帮助我们破除“假设性的框框”,提醒我们去好好沟通,好好相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