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长地久之前,先学会如何分开

文 / 左叔

“七夕”快到了,受邀去分享一些关于“爱情”相关的书。之前受防控的影响,很多阅读活动都扎堆在了最近一周。

为了做准备,我翻了翻这几年我读过的作品。翻来翻去,单纯描摩“爱情”的并不多,反而是写婚姻家庭的比较多。是不是因为我年纪到了,不大可能去读那么“纯粹”的东西,还是那么“纯粹”的东西,对于写作者而言也是不太好下笔的。

然而,答应了,还是要准备的。因为面对的读者是相对年轻的、刚入职场不久的朋友,猜想这个年纪对于爱情的期待大于对现实的了解,聊太多婚姻中的“负累”会不会造成他们的恐婚?

怀揣着这样的担心,又与年纪与他们大抵相仿的一位朋友聊了一会儿。她倒是快言快语地打破了我的迷思。

她说,若论恐婚,“杀妻案”、“林有有”哪个不比你影响力要大。现在的年轻人,太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想结婚的,排除万难也会结的;不想结婚的,你刀架在他脖子上,眼睛未必会眨一下。

想想也是,多虑了!定定心心选了两本书,一本是齁甜的《咔嚓!老田就爱高丽丽》,一本是五味杂陈的《坡道上的家》。算是正反两方面的“样本”都有了,恰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恋爱婚姻里面无法判断的是非曲直一般。

港剧《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中有句台词:人与人之间最合适的距离就是适可而止,走得越近,感觉会越远,无论你有多爱那个人,也不可以太亲近。在天长地久之前,我们要学会如何分开。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我们如何面对亲密关系之中的“自我”,是从始至终都保持住一份清冷和疏离,还是要在一开始就把最坏的事情都在心里做好预设,等到真正的结果出现时,不至于对人生感到失望。

以我观察,我觉得比我年轻一些的朋友,其实不必担心他们会面对“分开”这件事情了,在步入婚姻之前,很多人的恋爱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分开”这件事情因为经历得多了,也习惯且麻木了,所以并不能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经历的次数多了,会久病成医吗?

也未必。在一起轰轰烈烈,分开决不拖泥带水,这个世代欣赏的决绝与热烈,都是非黑即白的爽快。然而亲密关系中的分寸感有时候却是很微妙的,需要以纤毫之心去度量,以洞察之眼去捕捉的。

这一点的成长,可能除了岁月使然,还需要人去不断地“反刍”自己的经历,从中领悟一些什么。

始终觉得亲密关系之中,有一种状态是“得未曾有”,这是一种“得到之后”依旧是还“不曾拥有”的心态,换句话说是随时随地有可能会失去的心态。这种心态没有将两个人捆绑在一起,而是各自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

婚姻里面最难不是共同克服困难,而是日日相处。各自二三十年的人生成长以及背后的原生家庭的种种影响等诸多因素在一道的日积月累的磨合,大到钱财如何开销,小到毛巾怎么晾挂,都有差异。

这些差异常有不能忍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矛盾和摩擦激增的时候。不要企图用爱来弥合、塑造或者改变,因为结果常常会走向反面。

我们都始终是独立的个体,恋爱只是短暂的陪伴,婚姻也只是较为长久的同行。茫茫人海,结伴走过一段,有幸了。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