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下去的命题前,情怀留到日后再讲

文图 / 左叔

昨晚临睡前,朋友圈里有一个做营销的朋友发了一张图,两个熟悉的面孔对着手机做直播的架势。男的盘腿坐在地上,女的大概是在准备调整一下机位,一手捏着耳机,半蹲在地上做直播。

朋友为那张图配了一行字,具体的内容忘记了。大致的意思是,不能只见别人日进斗金,也要看到人家什么苦都能扎实地吃,什么活都肯认真地做。

我有仔细看那张图,背景板是内地某数字运动品牌。两个人一人一格,既有点像书展上的小摊位,又有点摆擂叫阵的意味。男的,我早就认识了,是大喊OMG的李佳琦;女的,刚好我也认识,前一天刚看到“单向街”的微博账号,转了她和许知远的一个短视频,叫薇娅,估摸着也是带货界的奇才吧。

判断不出这照片的新旧,只记得两个人的衣衫都蛮单薄的,若是这个时节的江浙沪,也着实是辛苦的。媒体渲染夸大某个结果却又刻意隐匿某些过程,公众在误导之下极容易“柠檬精”附体,对别人的努力与专业视而不见,而造就了一种“躺赢”的误解。

说起来我们都有“拜金”的肤浅,但本质上我们也有钦佩“专业”的深刻。比如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于靠作品立身的艺人会另眼相看。“李佳琦们”有作品吗?似乎很难以传统的作品概念来认定判断,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在带货这件事情上,“李佳琦们”是有专长的。

术业有专攻,是必然的。媒体摆出艺人与网红带货的数据对比,大呼过往的传统媒体大量曝光,搭建平台资源和流量的时代已经终结。然而,即便是在垂直领域或者某个行业领域,想要做到顶尖的位置,本质上都是不容易的。有机会的因素,但一定有超越常人的过人之处。时代洪流,机会四伏,然而能抓住的人并不多。

流行的东西,必然是短命的东西。艺人的专长不在此处,但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行,带货只是他们最为直接的变现渠道罢了。然而,对于网红而言,除了带货似乎还找不到其他立身的技能,相信“李佳琦们”对此也是有危机感的。

下雨天,跑得飞快的,是那些没带伞的孩子。他们总归会关注每一个风口,努力改造自己适应变化。安稳可以庇佑一个人,焦虑同样也可以。不变确实可以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同样也是一种应对。

[hermit autoplay="false" mode="random" preload="auto"]netease_playlist#:3208931674[/hermit]

-

我一直觉得这波疫情更像石子投水激起来涟漪,原本以为国内已经七七八八,到了四五月份一切就能如常。复工复业复产,大家撸起袖子就能把丢了的时间追回来。不曾想这波涟漪荡了出去,现在又要时刻提防着它不要再荡回来。

其实,这涟漪荡回来是必然。未必是疫情本身荡回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其他问题也会形成波纹折返回来。股市震荡、外贸订单……这些或许都离着我们很远;但身边一些朋友降薪或者失业,连某些曾经令人艳羡的行业的“头部用户”也在感慨,如此再下去几个月,同业能撑下去的估计不会过半……这样的寒意更为切身一些。

不是没有预见性,不是没有危机感,很多有眼界的人都有。他们凭借预见性和危机感,多半主动将流动性化成了杠杆,变成了一度令自己沾沾自喜的固定资产,这些自保的举动现如今看来充其量只能应付“小流域的洪水”,对于“史诗级”的“海啸”,螳臂挡车一般,无法变现应急将是接下来的焦虑点。

很多行业,一直都有自己的“万变不离其宗”,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确切的讲,也不是没有做过尝试,只是觉得前期积累太难、太烦,现如今一切都是好好的,为什么要操那个远远不及的闲心。

真的等到情势有变的时候,才愕然发现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补课。这个问题,在我几位做咖啡店的朋友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一直没有放弃朋友圈带货的,生意受到的影响相对还是略小一些的,而只做线下门店,只做品质不跑量的,也就彻底地手停口停了。

大致的状况,可以类比到更多的消费领域。大家钱袋子都受影响的状态下,化妆品、奢侈品、服装、文化产品、电子产品等非必需品的消费能力会受到影响,恩格尔系数会偏向于食物等保命的玩意儿。仔细回想一下过去两个月的账单,是不是如此?如果未来仍有诸多的不确定的因素,相信大家的消费意愿仍旧会低迷。

真得就这样一路地变下去,违背自己的初心,忘却自己的梦想,讲起来好像是一件挺没有情怀的事情。然而,在确保自己能够活下去这件事情面前,情怀过于贵重,你我暂时负担不起,不妨将情怀放到日后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