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沈员夺冠,更让我觉得跳舞的会说话很重要

舞蹈风暴胡沈员
[hermit autoplay="false" mode="circulation" preload="auto"]netease_songlist#:413812448[/hermit]

文 / 左叔

追完整整一季的《舞蹈风暴》,我发现“会说话”这件事情,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太重要了,或者说对于所有需要面对镜头、面对公众的相关行业的任何一位从业者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整季的节目之中,给我留下“会说话”印象标签有三个人。“风暴伙伴”何炅自不必说,毕竟是“吃开口饭”的,而让我觉得意外的是“风暴见证官”沈培艺以及这一季《舞蹈风暴》的冠军,也就是有“无骨鸡柳”之称的胡沈员。

这一季“风暴见证官”的安排是有玄机的,三位舞蹈行当中的专业评审负责讲“内行话”,至于“打诨插科”调节气氛的部分则交给了有“真人秀”综艺咖属性的刘宪华、彭昱畅负责。虽说“真人秀”多半都是有脚本的,但综艺咖属性的艺人都是临场反映机敏的,在“会说话”这件事情上也是经过实践磨砺的。反而是三位舞蹈行当出身的专业评审显示出各自在“会说话”这件事情上的“落差”。

杨扬显然是“风暴见证官”中“拉主KEY”的位置,讲话“四平八稳”负责推进“推杆”“看风暴时刻”等节目流程。沈伟口音略浓重,从字幕的补足来看,在表达过程之中“吃字漏词”的问题相对比较严重一些,在内心思考无法表达的时候,常以“后仰前倾”的身体语言,来弥补“言辞不及”的沉默。在这两位的衬托之下,沈培艺就显得常有“金句”。

沈培艺其实也有“沉默”的时候,但都是在“情绪之中”,“两难”经过前缀语言的铺垫之后更显得“自然”一些。当然,更多的时候,她能很好地点出作品的精髓所在,拥有“一语道破”的能力。她的有些“评判”,在我这样的外行人看来,是“武断”的,也有是“偏袒”成份的,但胜在她在表达时“分寸拿捏”,轻易便用“率直”的人设来盖过言辞里比较有锋芒的部分,反而会让人觉得“举贤不避亲”也是值得鼓励的。

其实从“胡沈员跳哭何老师”上热搜开始,胡沈员夺冠的呼声一直不低。几期节目看下来,除去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想法这些看家的本领之外,令我印象更为深刻且坚信他能一直走下去的是他的“会说话”。

他是一个语言表达节奏略慢,但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吐字坚定且重音落脚非常有自己特点的一个表演者,虽然我无法排除有“脚本”或者有“预演”的嫌疑,但这种“坚定笃信”的表达质感是讨巧的,无论是单独的“外采”,还是PK前的“挑衅”,亦或者是夺冠后的“感言”,都能称得上是“恰如其分”的。我不知道,在舞蹈之外,面对镜头、面对观众时,他能够自如且出色地表达自己的状态是从何而来,但我坚信在其中一定既有天赋也有努力。

我不便在《舞蹈风暴》这一季的节目之中找“不会说话”的反面典型,但我觉得构成“会说话”这件事情大要有四个要件:情商在线、表达精准、内有涵养、顾及受众。关于“情商”这件事情,我曾经说过本质上就是“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到了言辞之中便是将“看见的”和“记住的”作为言辞的“方向”和“边界”,必需讲一定要讲的,坚决不说自己不该说的。

表达精准其实是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是概括的能力,从一个事物的种种表现中准确地把握住关键的特色或者主要的矛盾。在这个方面,沈培艺老师的点评是能够体现她的“概括”能力的。

另外,就是逻辑层次。在我看来,这个比概括要难。概括是为表达提供了一个论点,而有逻辑层次的其他表达内容是要来论证这个概括出来的立足点的。有逻辑,会增加让对方信服的力度。有层次,会增加表达内容的记忆点。当这些力量拧成一股劲道,所要说的内容才能拥有传播的“力道”。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是我家乡对于不善言辞但有内涵者的一句“体谅”,但我觉得在现如今这样的社会,这句话更像是一句“责难”。舞蹈演员和我们很多从事不需要“登台表演”工作的人一样看似不需要口才,不需要表达,只需要将舞跳好或者将工作干好就可以了,但现如今传播的渠道平台载体不一样了,观众对一个艺人的心理期待也不一样的,职场对一个从业者可能也会有“赋能”的期待。这些都是情势所逼,相信大家在工作中也会或多或少有所体会。

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那句歇后语当中去,“有货倒不出”的关键貌似是“茶壶”的嘴太窄,但实际上我觉得首先得解决“有货”的问题,因为在现实中,我们确实看多了“洋洋洒洒”的“饺子汤”,当然也非常反感“光练嘴皮子”的。

在我理解里,传播也是一种“流态”,一定是从“能量”更高的地方往低的地方去,否则我们不会在开设讲座的时候去邀请有学识的教授专家,即便是聊个八卦也是懂得多的老司机占优势。所以,我的建议永远都是会先解决有货的问题,再去思考怎么将它“道”出来。

顾及受众是一个极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点,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综艺节目《奇葩说》第6季最新一期的节目,一辩卡姆甩了几个不响的梗大喊这一届的观众不行,加上此前同样“水土不服”的池子,更让我觉得没有一个成功过的表达模式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表达模式,也没有那一份既成的稿件可以在任何场合都适用。每一个表达都需要根据受众的构成来作调整,通过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来寻找突破口。

我在这一季的《舞蹈风暴》里其实很容易找到前三个构成要件的反面典型,但最后一个构成要件反面典型是在节目之中看不到的,但我在很多现实的场合却常常能看见听到。一旦我觉得那个表达的观点不够新颖没有超出我的预估,或者作为受众我被表达者忽视了,会极为自然地开始自己的神游。

我知道这很难,但我觉得面对公众“会说话”对于职场中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必要技能”,它只能建立在我们天赋之外的努力上,多思考,常实践才能成就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