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破了,就有了门

文图 / 左叔

上周末,有一位朋友在微信上说要请教我一些事情。我因为一方面“家务事”多,一方面担待不起“请教”二字,所以也没有办法与她深聊。事后,细细一想她现如今所遇到的事情,自己也曾经亲历过,想想还是抽出时间来“多说两句”。

到了一个年纪,极容易在内心中生出一丝对“好为人师”的警惕。拿出自己过往的经验去劝解别人,是一件极有“风险”的事情。很容易被人说成“站着说话不腰疼”,也很容易抹杀掉个体之间的差异。无论是给他人感观上的不适,还是过不了自己的内心关,都是鲜少为之为妙。

一句话概括她所面临到的问题其实就是体制内的“走与留”。走,当然有走的诸多理由,比如照顾家庭、城市归宿感等等,其中有一个点是非常能打动我的,就是“空耗感”、“漂浮感”。我在临近三十岁关卡的时候,面对职场沉浮时,这种的感觉特别强烈。“三十而立”就像一个“魔咒”一样困住了我,一方面是想要有所成,一方面是被俗事所困。

三十来岁,差不多职场十年,理应是有所积累,有所建树的时候,对一个行业的认知相对立体且完整,也能够在某个行业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可是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却没有拥有一个看起来有价值的“阶段性成果”,很多人跟当时我的一样,被日常事务性的工作消磨着,在“一眼看不头”的岁月里磨尽了热情。

大概是那个时候,动了想走的念头。从动念想走,到真正离开,其间又过了十年。回望这十年,紧迫和焦虑的感觉会因为“原谅自己同样也是个凡夫俗子”而有所缓解,心态平和之后会意识到与“做成一件大事”与“做成每一个小事”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职场沉沦,“做成一件大事”确实足够吸引眼球,也极有可能为自己赢得脱颖而出的机会,但“做成每一件小事”才能确保“小心驶得万年船”,不至于沦落到“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的结局。

真要“走”成了,其实就是一时之念。“走”这件事情,是容不得细细推敲。走了之后的很多问题,如果都要一一预想到的话,每一个都找到破解的办法,必然是走不成的结果。“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句话的前提条件是船得先到桥头。很多问题显得特别困难的地方,是因为它仅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你没有胆识与它在现实中过过招。只有迈出“走”的这一步,才有可能遇到后续要解决的问题。

“留”的理由也有很多,毕竟体制内想要换一换首先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舍弃多年的积累重头开始可能会错失更多的机会。一味地劝人看开看淡名利地位这样的说辞,我也觉得是挺不负责任的。至少能糊口、至少有自我价值实现,这应该是职场事业给予我们的内在支撑吧。如果这两个条件满足了,与“留”相比,“走”倒是值得一试的。

体制内的“走与留”本质上就是“围城”。墙破了,就有了门。即便破得有点小,成不了门,至少也是一扇能通风的窗。当然,这样的结果是对于动念想要走的人来说的。对于想要留下来的人来说,墙是堡垒,不可破,一旦破了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凄凉。所以,走与留的问题,问别人答案通常都是不作数的,要看自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