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的坚持,多半是因为热爱、擅长和有意义

文 / 左叔

如今,生活里有两件“雷打不动”必需“坚持”要做的事情,第一件是一睁眼就要想清楚,今天几时去哪里“吃棉签”;另一件是临睡着一直在焦躁地刷手机,抱怨检测结果为何到了晚上十点多还不出来。

学校要求上传“24小时”报告,单位要求重点人群“每日一检”,而所在的社区未必每天都有检测的安排,于是以“打游击”的方式“吃棉签”也就成了自然。

无论工作日,还是双休日,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情,就是得想清楚今天这根“棉签”要去哪里吃?时间上会不会跟工作安排冲突?如果上午来不及,下午有没有24小时的检测点可以去应个急?毕竟24小时检测点常常有人员限定的调整,此前也走空过好几回。

身为学生家长,需要每天向“不知道哪里来的,会不会造成个人隐私泄漏”的“接龙”小程序里,上传全家人的健康码、行程卡、采样记录、检测结果等截图。而我几乎是每次都卡在等某个人的“检测结果”这个点上。

各个检测点位的转运效率也不大一样,出检测结果的具体时间,往往前后差别比较大。一家三口,有时候等到半夜,还缺一个检测结果出不来。

老师们也是够辛苦的,还要“审核”这些上传的材料。如果过不了,第二天早上孩子是不能到校的。都是挣的辛苦钱,也想给老师们减轻些一大早手忙脚乱的负担。于是大晚上一遍一遍地刷手机,也成了每日坚持的“必修功课”。

不知道事隔多年以后,我们会如何评价这段时日中“每日打卡”般的坚持。这样的“坚持”来自外部的压力和现实的要求,而有些人是有办法将外部压力转化成内生动力的。

不过,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这些年里我们有过太多“半途而废”的经验了,而这些“半途而废”之中,多数都是在挑战人的惰性。

背单词、跑步、画画板这些事情,如果要做,定要天天做,刮风下雨,时间再赶都要做,一旦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停一天的理由和借口,往往就会停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原本计划只停一天的,往往一停就是好久。今天既然可以“偷个懒”,那么明天为什么不可以呢。想要再重新捡起来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坚持长跑这件事情。

坚持做某事的内生动力之中,意志力的作用更像是运转之后的强大惯性,付出了巨大的时间精力成本,不想就此浪费而去坚持,也是一种可能性。

而热爱、擅长和有意义才像是可以反复点火、重新启动的那个按钮,在我们因为现实,因为惰性而熄火停滞的时刻,能够非常有力地推我们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