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家庭的餐桌:中国人的胃里有条根

一个中国家庭的餐桌
[法] 张有敏 / 一个中国家庭的餐桌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后浪 / 购买

文图 / 左叔

依照内地读者的习惯,无论是作为一本有实用指导价值的菜谱,还是作为一部海外移民的家族史,这本《一个中国家庭的餐桌》都略显单薄了一些,加上有可能经由翻译过滤掉的一些情感因素,便更倾向于那种随便翻翻没有压力的“轻阅读”。

当然,最终没有这一本书沦落成为“清汤寡水”的关键,还是埋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线”,海外华人的乡情、传统以及一些莫名的无法言说的部分。

在《我们家的小故事》中,已经在法国扎根的张有敏介绍了自己父母的祖籍分别是江苏省的扬州市和南京市近郊,尤其点到了她父亲出生于一个叫“老圩”的中国乡村。

扬州也是我的出生地,作为“江北水乡”,以“圩”字作为地名的村庄再普通不过了。百度地图搜索“老圩”这个地名,跳出来的结果便有17个之多,这还不包括历史变迁之中撤乡并村过程那些消失的村庄。

迫于生计,要解决吃饭问题,张家这三代人,在近百年的时间跨度里,经由香港这个中转点,最终落脚在法国,操持着中餐馆的营生,这在万千的海外华人的移民故事里大概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区区几行字,不足以概括辛劳与汗水以及红尘里的家国命运、悲喜交集。

《一个中国家庭的餐桌》的副标题叫《我父母的私房菜》,按肉、家禽、鱼和甲壳、鸡蛋和蔬菜、米饭面条包子饺子、甜食等分了类,提供了40份菜谱。这40份菜谱里,也看得出来移民家庭的轨迹。

比如比狮子头是典型的淮扬菜,而麻婆豆腐则是川菜,至于虾多士就明显地有香港印迹了,至于食料、配料以及作者手绘的摆盘图,则免不了有西式餐点的风格。是的,关起门来了,中华美食有省域派系之别,出了门去便是一个“中餐”便全部统称完了。

因为“同乡”的关系,有几菜谱还是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尤其是家常小菜。比如第88页的一例“韭菜炒蛋”:“对于我而言,这道菜代表童年的味道。我的祖父母准备这道菜时飘出诱人的香味,一道简单淳朴的菜品却带有永远难忘的印记。父亲和我对这道充满回忆的菜有同感。韭菜鲜明的味道非常好,和鸡蛋一起成为绝配。”

我生平做的第一道菜大概也是韭菜炒蛋,七岁时和表哥堂弟冒着点着房子被父母暴揍的风险完成的。对于扬州人而言,这道菜是最家常的,大概也是最难忘的。我的小舅舅也是少年离家,客居在外近五十年,每次回乡必点一道想吃的菜就是“活韭菜”炒蛋。

还有一例,第92页的“炒苋菜”:“苋菜煮熟以后很特别,会出很好看的玫瑰红色菜汁。”对于扬州人来说,这个菜是夏天比较常见的,最为关键的、也是“点睛”的操作,张有敏也在操作上记录下来“用刀面将蒜瓣拍扁,去皮,切碎;”是的,蒜是这道菜的点睛之笔,焖烂于其中,辛辣味道已经没有了,而口感是粉粉的,色相也是粉粉的,对于不爱吃蔬菜的孩童而言,是一道非常奇妙且日后被留在脑海里的家常菜。

“1977年,当时的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祖父母也在他们离开多年后第一次回到中国看望他们的孩子和孙辈。他们后来又回去了很多次,祖父最后的时光选择在家乡度过。”

漫长的农耕文化,造就了绝大部分中国人的乡土观念,而最为具体、最为直接的体现便是居家烟火里的一日三餐。会有一些变化,会有一些演进,会有一些遗失,会有一些传承,同样一定会有扎根在胃里的根。

[法] 张有敏,作为厨师的女儿和孙女,资深美食家,张有敏(Éliane Cheung,以笔名Mingou为人所知)不是为了生存而吃,而是为了吃而活着。在她准备语言学论文的几年里,她通过创作名为“熊皮”(http://lapeaudourse.blogspot.com)的博客缓解压力,在其中分享食谱、烹饪探索、旅行等,和自己创作的手绘美食。从此以后,她开启了新生活,成为一名美食插图画家。
出版社: 后浪 |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我父母的私房菜
原作名: À la table d'une famille chinoise
译者: 管非凡
出版年: 2019-6
页数: 132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114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