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写一本“书评”的书评更难

苏美,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
苏美 / 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购买

林愈静在给苏美的这一本《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作序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无论是学术名著还是名著小说,千百年来,经历时间考验,历久弥新。除了自身质量过硬之外,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源源不断地为名著注入力量。也许《傲慢与偏见》在出版年代只是那个时代的琼瑶小说,但百年来,不同时代的读者从中吸取营养同时也为它注入新的生命。

我理解她想表达的意思,一个作品写成了并不是这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已经完结,它在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时候,会有“复活”的过程,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完成“二度创作”,在文字体量不再改变的情况下,被赋予崭新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源源不断地注入,让作品的内涵不断地被深挖、外延不停地被丰富。

成就经典的过程,不仅仅包括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也包括无数读者前赴后继地阅读以及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表达与传播。也就是说,读者的口碑成就了所谓的经典,而这一类的“口碑”对于书籍来说,有很大一部分的名字叫“书评”。

苏美的这一本《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就是一本“书评”,是一本解析《包法利夫人》、《情人》、《霍乱时期的爱情》、《蒂凡尼的早餐》、《聊斋志异》等经典之作的“口碑”。对于这个时代的出版市场而言,“书评”这一类书大概是“很难出”的那一种。无论是写得浅薄如我的,还是旁征博引“吊书袋”式的,都很难让人有读下去的兴趣。苏美的这一本胜在文字的趣味性上。

比如在《<情人>:爱情这件事,只和我有关》中,苏美这样写道:法国人写纯爱故事真是欲念汹涌,炎热、压抑、物欲、性欲、绝望、身体就像炸药包,空气里都闪着火星,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将它引爆。要是换成日本人写必定是清浅的小溪流淌着散碎的樱花,男女主人公小眼神还没来得及交换呢就先死一个为敬。寥寥数语,便将经典之中独特的语感气质给表达了出来。

除了文字的趣味性,书评更为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切入”的角度。书好比一个“苹果”,竖着对半切,可能会看到核;横着中间切,可能会看到一个“五角星”。一本书远比一只苹果要复杂,“切入”角度的不同会带来千变万化的观感。

书名叫《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切入”角度自然与情爱相关,但又远不止这些。情爱婚恋、女性意识、社会形态、文化意象等等剖面丰富起来,交织在一起造就了文字更为复杂的“口感”风味。一个作品的可读性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复杂而成全的。

“看别人吃豆腐牙快”,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子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一本“书评”的书评,我觉得以上内容我基本上也没有做到自己说到的两点:文字的趣味性、观点的独特性,反而将这本书表述成了“比较文学硕士论文”感。这大概就是苏美写书评出书了,我写书评只能自己赔上买书钱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