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米:时代书写者恰好的位置

葛亮,问米
葛亮 / 问米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磨铁图书 / 购买

上一年的江苏书展,葛亮带书来宣传的时候就提到即将出版的这一本是悬疑类向的。说这话的时候,我跟多半的读者一样,还停留在他“讲旧事”的老灵魂里。《问米》这一本入手其实蛮长一段时间了,一直拖着没有读。具体原因说不来,大概是怕读了失望,也怕读后无感。

拆了塑封,一页一页翻过,失望不至于,无感也不至于。《问米》是本短篇小说集,除了标题作品《问米》之外,还有《不见》、《罐子》、《鹌鹑》、《朱鹮》、《龙舟》、《竹奴》其他六个故事。除了《竹奴》是回到他的成长地之外,其他的故事背景都是“美国南方故事”般的森森草莽感,文字在情境的构造上还是偏向惊悚,一路上都在刺激人的肾上腺,有一种观看小成本悬疑电影的质感。

读葛亮的作品是从长篇开始的,所以多少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他在长篇在控制和驾驭上,与他同期的其他写作者相比有更“高一阶”的控制能力,尤其是主伏线的安排上的功力是很扎实的,这一方面其实很体现逻辑思考的能力,悬疑为类向的小说里其实也是很见功力的。毕竟,读者在浅层次的阅读诉求里追逐的是最后“真相大白”的释然感。

身为导演的姜文这样评价葛亮的作品:我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找故事,但葛亮的小说会让我忘了这个目的。不是没故事,而是故事在文字中嵌得严丝合逢,分寸极好,拎出来生怕走样。握着年轻的笔,表达着老灵魂,是葛亮的最有趣之处。

这样的评价,我也是认同的。读《问米》,我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被迫中止,几乎不能摘抄句子或者段落,那些字句一旦脱离了故事的文本语境之后便没有了嵌在里面时的“生气”,我只能记点一些琐碎的随感随想。

七个短篇里面,相对喜欢一些的是处于“B页第一首”位置上《朱鹮》,觉得它的结构特别紧实,线索埋伏得很好,几乎没有多余蔓生的枝节,对于想要在悬疑或者在小说架构上有所精进的写作者而言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达芬奇密码》,又让我想起了《白日焰火》。很奇特的经验,你会想起很多曾经有过的阅读或者观影的经验,但你却在很难在里面找“像我者死”的痕迹。

当然,悬疑小说只是“皮相”,葛亮的这七个短篇基本是都问人性“底子”的。七个作品之中的《鹌鹑》的隐喻意味在我看来是最浓烈的,胆小盲目挤作一团的无助小雀形象,很难不让人做更多的联想和比拟。他的成长背景、他现如今的处境和身份、他以旁观者身份的观察、他以身处其中者的代入,这些都有可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汇之中看到一些蛛丝马迹。立志成为一个“时代的书写者”,我觉得他现如今所处的位置是很好的,在历史题材、悬疑题材的作品之后,也许应该多创造些机会碰一碰现实题材的作品。

此外,我读的这个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竹奴》中有一段突如其来的“重复段落”,让我疑为读到了盗版书。不知道是一个形式上的隐喻,还是真的就是编辑上出了BUG。这年头,看不透的事情太多,揣着明白装糊涂其实与揣着糊涂装明白区别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