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只想去巴黎:那些纸面上读过的爱慕

张朴,而我只想去巴黎
张朴 / 而我只想去巴黎 / 台海出版社 / 购买

文图 / 左叔

没去过巴黎,读张朴的《而我只想去巴黎》应该会有一层隔膜,一层“亲切”的隔膜。

我们的人生多半都是这样子的,没有见过天涯,纸面上读过海角,没有谈过爱情,影视里看过缠绵。等到我们终有一天直面的时候,别人的体会才会变成自己的体会。

这个时候,会有一道水分岭。一边走向现实,另一边走向虚无;要么对大神们崇拜至死,要么只相信自己亲眼所见。

我们仍旧是有机会重构这一切的。

张朴笔下的巴黎,并不是一味的好,可是深陷城市肌理中生活过,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又爱又恨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谁不是怀揣着一个哭丧的心、裱着一张无所谓的脸,一头扎进生活里面。一味的赞美只有思想控制、宣传引导才能做得出来这样的效果。

张朴笔下的巴黎,大概有一切旅游城市的通病,大量的流动人口、不稳定的治安风险,以及巴黎人孤傲的内心、固执的冷漠以及装腔的外在行为艺术。从街头读书的咖啡客到餐馆里的服务员,巴黎人都有一张特别的面孔,浪漫的底色下面是历史传承的惯性以及不将就的心。

爱,自然是爱着这个城市底子里面的东西,文化品质追求上的自持,曾经缔造的文化艺术时尚的巅峰之作,在二战前后的那些陨落的星星,已经足够巴黎人骄傲的了。

张朴说,“我认为,左岸和拉丁区保留这种时髦的感觉,大概因为诸如萨特、波伏娃等文学家曾经频频光顾这些场所的原因,他们的理想和知性始终占据了上风,使得他们的身影本身成了时髦的代名词——这就是左岸的魅力,不依靠外表和粗陋取胜。因为内心的洪流与精神性追求,使得左岸的这份知识分子光环得到了传承和放大,它让巴黎更加迷人”。

概括言之,时运成就了城市,城市容纳了大师,大师们照亮了城市的文明史。

忽然就想到了中国历史的几个时段,比如三国魏晋,再比如五代十国。读史的时候,会觉得这些更替频繁的小朝廷如烟尘一般,根本就不用记载在史书里。可是竹林七贤、南唐后主这些大家的传世作品留下来之后,这些杂乱芜陈的历史便有了一些意韵,乱世之中的不平成就了文学巨匠们,然后他们的作品穿越了时空一直来到了我们面前,连同他们的身后的时代都被他们的光亮照耀了。

巴黎应该也是这样子吧,现实层面的恨意总敌不过我们在纸面上读过的爱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