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记:岁月包浆的细节

于坚 / 巴黎记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试读 / 购买

文图 / 左叔

作为写作者,于坚更为人熟悉的身份是诗人。而这一本《巴黎记》,则是一本与巴黎相关的散文集,是“诗人于坚关于巴黎的絮语、思维片段、想法、记录、见闻、观感手记、便条、或者胡思乱想的意识流,张冠李戴,以及实地街拍”,但这洋洋洒洒的一切,并不妨碍这本书充满了诗歌的意象。

除了诗歌的意象,他笔下的巴黎还是一则隐喻,具体比喻了什么,摸得着线索的人一眼便看穿了。

他的巴黎从“一道双开的暗绿色木质大门”开始,“黄色铜锁上的锁眼已经磨得有点塌陷,似乎一推就开”。然而,他能够穿越“国家太贫乏了”的时代,辗转站到“这道门”前,已经在心里构建了一个由书籍和阅读成就的巴黎。

“除了标语、口语、语录、社论,没什么可读的,真理沉默如铁,长者守口如瓶,没有任何人会告诉青年关于生命、爱情、人生、奋斗、生活的真相”。于坚籍由“这种危险的地下阅读”,“悄悄地越过国家话语的高墙,逃到另一个语言的世界,在另一种语言中塑造着另一个我”。

若干年过去了,有些已经时过境迁,有些依然坚固如铁。

自从有了文明,我们的一些经验来自他人口述、书籍承载。我们没有看过海,但在纸页上读到过咸腥;没有谈过恋爱,但在书中体验过激情。

终有一日,当我们真实面对的时候,纸面上构建的模型会在“本尊”面前坍塌。“天亮时,打开窗子”,他看到“一群麻木不仁的鸽子正在天空飞翔,几乎可以看见地平线,没有什么建筑高耸入云,有点灰溜溜的,一个旧巴黎”。

如此,我们惯常的情绪不过是失望。然而,于坚却发现巴黎的另一面。

“我一直被蒙在鼓里,以为求新是一个世界的趋势,全世界都在忙着推倒重来”,却发现“巴黎岿然不动,沧桑大道,到处是时间、历史、细节、包浆、旧世界”。

显然,他心底神往书本里的巴黎,同样也在现实中痴迷这样由旧物、细节堆砌而成的世界。“巴黎充满细节,细节是世界意义的基础。随便扫一眼某条墙缝,里面都堆积着百年前凝固的灰尘或者某种苔藓,微生物,就像一个巨大的老古玩店”。

他认为巴黎“有着魏晋的风度,为闲逛准备了许多曲径通幽之地”;他以为“巴黎人住在古董里,巴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古董”;他觉得“在巴黎,漫游就是收藏,巴黎这个活着的古董日日夜夜考验着每个漫游者的品位”。

他认为是时间成就了巴黎,成就了巴黎固守的独特气质。“时间将价值连城者和一文不值者都纳入美的宰治,在美面前,万物平等”,“无数时间陶冶的细节像神一样深嵌在巴黎的身体中”,“世界上的大多数城市都概念化地朝着进步、幸福、未来,只有巴黎拒绝任何预先设定的幸福,巴黎自己就是幸福的黑暗沼泽”。

作为一个读者,我在自己想要记述的内容中,没有办法不大段落地引用于坚的文字,我曾经试图以我的表述方式来解构他笔下的巴黎,但却是徒劳的,因为于坚也像巴黎一样固守着那些经由岁月包浆的细节。

还有,他让我明白一件事情:

“人生来都是井底之蛙,旅行可以让你跳脱出你与生俱来的被上帝抛入的那口井,进入世界,穿越各种边界,将空间和空间进行比较,然后在时间中思索它的位置含义、道理,从中获得启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你或许因此知道你到底是谁。”

抬眼望去,细节无影无踪,边界坚固如铁,一个鸡血沸腾、喧哗不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