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不在荒野上,万人如海一身藏

文 / 左叔

新疆作家里,刘亮程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是敦厚的。我读过他的几本书,但从未见过与他相关的任何影像。

在我的想象之中,他应该是那种身材长得比较厚实的西北人,脑袋不小、口鼻阔大、眉眼深厚,说起话来有点嗡声嗡气的,做起事情也是极为利索的,身上有些读书写作之人身上少有的利落干脆。或许会因为读书写作的关系,戴上了一副有框的眼镜,但这些都不会影响他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敦厚的气质。

不过,这件事情也只能止于想象。这也是在这个随手就可以搜索的年代里,为何我迟迟不去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吧。毕竟,吃鸡蛋未必见得非得要见过生它的那只的母鸡。未曾见过自然有未曾见过的妙处,万一见了,皮囊与心灵之间隔了一条鸿沟,大失所望了,可怎么办呢?

早年的作家,想要走“神隐”路线还是相对容易一些的,比如写过小说《青蛇》的香港女作家李碧华,她的很多作品都翻拍成了电影,除了徐克导演、王祖贤、张曼玉主演,堪称一代经典的《青蛇》之外,印象之中还有巩俐、张艺谋主演的《古今大战秦俑情》这样的作品。在当年,应该说是一位颇有“流量”的一线作家。

然而,在八卦出街、狗仔横行的香港,据说李碧华也没有在媒体上留下任何影像。甚至有人戏言,“女作家”这个标签,也都是众人的猜测与想象。她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女性视角的,文笔、立意和风格上,又有点与张爱玲一脉相承的冷眼旁观,这大概就是众人想象出她那形象的那个源头吧。

若是将这个问题归结于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似乎也对。毕竟如今人人手上都有手机,个个人都是自媒体。不过,眼下也有类似的状况。据说写《欢乐颂》《大江大河》的阿耐,也是走“神隐”这条路线的。除了作品之外,鲜少有公之于众的任何细节,购买影视版权的出资方即便是要宣传新剧,但也是非常配合她“万人如海一身藏”的想法。

没有读过阿耐的书,倒是看过由她作品改编的几部剧,不仅仅是风格,连题材跨度都是非常大的。有职场戏、也有年代戏,还有跨越不同的社会阶层才能把握到的诸多细节,似乎不是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负荷和支撑的。如果是,她又要有怎样的人生起伏才能见得到这些,光凭想象很多事情是难以下笔的,即便是小说,执拗于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人,还是需要大量的生活体验和直接的体验生活。

我有时候会觉得,“她”未必见得非得是一个人,也有可能是一个创作团队,但回头想想这件事情,又怎么可能。写作如此接近手艺活的事情,又要如何撑得起一个团队的劳作模式。编剧,或者可以,但小说、散文想要走团队创作模式,太难了一些。

写作者需要这种孤独感,隐身于芸芸众生之中,不被一些世俗名利打扰,保持好自己的某种节奏,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静下心来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