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用玩过尿泥的手塑出一尊佛来

文 / 左叔 & 图 / 胡孜楠

大概一年前吧,我临下班的时候,接了一个电话,是我原先工作机构曾经共事过一段时间的小伙子打给我的。

他与我在一个部门大概共事过一两年,为人特别勤恳,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挺不错的,当时的部门主管也有心栽培他,后来他也是凭着自己真本事获得系统内部院校的学习深造机会。

毕业分配的时候,当年的部门主管还在位置上,他也蛮想回到原单位继续与我们共事,无奈当年毕业分配政策是“一刀切”的,最终他只能去苏北。

虽然距离远了,很多利益关系都不是“即时”的,但他还是愿意有事没事跟我聊上几句。直到我从原先工作机构离职前,我们差不多保持着一年半载通三五次电话的频率。

我离职之后,原先谋差的机构也处在改革的“关键期”,人事调整基本上都“冻结”了,而他大概也知道我处在“万事不经心,但求清且静”的状态。彼此之间通电话“聊事”少了许多,偶尔在各自的朋友圈留言点赞只讲“凡尘俗世”。

在接到他的电话前,其实我已经从别人听闻到他在当时刚刚放开,现如今回头去望,算是“末班车”的人事调整中抢到了一线生机,已经被放在“带长”的位置上了。可是还没等我开口去“恭喜”他的时候,他却主动找我“诉起苦”来。

他这一次提拔是“极其幸运”的,除了赶上了“末班车”,还因为家里的“特殊情况”得到了组织上的“照顾”,避免了异地交流、两地分居之苦。可就是这“原地提拔”,让刚刚上任准备“烧上三把火”的他有那么一点点难堪。

他上任之后就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使唤不动人”。他絮絮地跟我举了几个工作上的小例子,然后问我是不是哪里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抛开“改革观望阶段”那些不太积极的因素之外,其实很难在他举的例子找到他处理问题不对的地方。

可是细细想一想,原先“老黄牛”一般他,凡事都冲在前面,活也抢在手里,在一票同侪中“大包大揽”惯了,现如今换到了管理岗位上开始“呼风唤雨”,免不了在一票“知根知底”的老熟人心中,落得一个“立官威”的印象。既然“你能你上”了,凭什么不能像以往一样“抢在人前”。

以前读“官本位”的笑话,常常会碰到“屁股决定脑袋”的例子,可是说实在的“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是对管理者的一个基本要求,可是管理者多半都是从被管理者过来的,等到你立在“新山头”上准备扯开嗓子吼的时候,原先跟你在同一个“山头”上的兄弟这层关系的处理还是蛮微妙的。

我猜想,他若是异地交流提拔到同样岗位上,可能就不会遇到若似的尴尬。扔到一个新环境,可能会有其他尴尬,但是一般在外人眼里,“英雄”是可以“不问出处”的,可是在“知根知底”的熟人眼里,你再如何扯着“虎皮当大旗”,他心里想着的都是你“尿尿和烂泥”的旧事。

他这电话打给我,怕是也看出来我的经历与他有些类似。可是我的尴尬倒不是“使唤不动人”,毕竟我没他那么优秀,一直都是“懒”到需要别人帮衬才能“干事”的状态。可我的尴尬也是另一个极端,我是与我原先同一批入职的“尿泥小伙伴”从竞争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这层关系其实更微妙,走得太近,容易没大没小,让人看了笑话;疏得太远,容易寒了人心,把话柄落人手里;批评得太多,容易被人扣上“小人得志”的帽子;放任不管呢,又容易被诬上“雪藏同侪”的罪名,这分寸拿捏的路,我大概是用一颗心熨在人情上,一丝一毫地熨服帖的。

想要短时间内扭转一个人对你既定的刻板印象,其实还蛮难的。日久见人心,这件事情还得需要你有慢慢铺陈的机会。我觉得,在那个当下,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人际关系的周全上,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既成不了大事,又安不了心,不如索性把精力放在具体的任务上。

今天在工作中,又碰到与此类似的问题,看到两个人相处比较紧绷的关系,我一瞬间就想起了当年我在电话里说过的那句话:谁也不会一辈子都在玩尿泥,你若是现如今能塑出一尊佛来,自然就会有人去信,至于他信不信,是强求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