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问题并不是你迈上朗诵舞台的门槛

文图 / 左叔

承蒙协鑫太仓港朗诵演讲协会的邀请,2018年7月27日晚,我与太仓朗读者联盟的几位成员有幸欣赏了协会公众号“诗声音赋”第100期特别节目“绽放”。

说实话,特别惊艳。因为就在仅仅9天前,也就是2018年7月18日晚上,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其中的部分表演者以及他们将要登台的作品。那个时候,我其实是有一些些担心的,担心大家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

因为,我在那个场合还是细致地留意到,大家说的最多的顾虑是:我不专业,我普通话不标准,我不知道如何运用气息,我的声线不够好听,我不知道如何调度舞台。说实话,我与大家担心的点并不一样,我担心的大家的投入度,有没有将充分理解作品、链接自我经验、恰如其分表达。

我在现场分享了我对的朗诵表演的理解,可能在表达上还是偏“形而上了”一些。幸好有朗读者联盟的其他成员赶来救场,吴月兰老师亲自示范读了大家的部分选稿,其他朗读者联盟的成员也倾其所有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在前往观摩表演现场的路上,我们对当晚未知表演的呈现其实是有讨论的,但大家的表现确实让我们折服。9天后,我们看到了大家将所有的努力化作了舞台上的“行云流水”,呈现出一台有品质的朗诵表演作品展示,尽管有瑕疵、尽管有提升的空间,但这些努力都非常值得手动点赞和热烈鼓掌。

朗诵本质是一个艺术的“二度创作”。朗诵文本的写作者完成了“一度创作”,将他感受到这个世界化成了内心中的能量,通过文字这个“输出管道”传递给读者,朗诵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文字化作声音,借由声音这个载体将内心的感受到、积聚起的能量,再次传递给现场的观众。

我始终觉得所有的艺术其实都是相通的,本质上是创作者与世界的关系。它有三个基本的构成环节:感受、内化和表达。

感受是什么?是我们敞开自己所有的感官能力去感知这个世界,寻找能够给予自己灵感、让自己有所触动的点,激发自己想要创作、想要表达的冲动。这是最最基础的东西,没有这一块,基本上所有的艺术创作都不成立。写作者不能从生活中找到灵感,他的文字是没有办法生根的,朗诵同样如此,没有这个感受的过程,站在台上是不自信的、羞怯的、不敢直面自己涌动的、想要外溢的情感。

内化是什么?是我们尽可能链接我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与之相似的、共通的情感印迹,将它作为内心中情绪能量的基底,构建创作、表演“主心骨”和“动力源”。作为“二度创作”的朗诵,这一点其实更为关键,它解决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将“别人写的”变成了“自己说的”,你不再是那个作者的“代言人”,而是这个作品的“主宰者”,表达的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这个过程是将作者的情感内化成自己情感的过程,而不再依靠浮在文字表面的理解去牵动所有的情绪起伏。一定要相信你内心情绪涌动所带来的能量,它会让你的表现变得自然而然,而不是硬撑着,无根基的咆哮或者煽情。

表达是什么?表达其实是大家在现如今最关心的问题,不专业、普通话不好、会紧张其实都是表达领域的技术问题。它很重要,它的好与不好,会直接影响你内心积累能量输入到观众内心里的那个“效率”。但它只是影响“效率”,如果你内心里没有“能量”,再好的技术也“回天乏术”。所以,技术上的顾虑,不是应该是我们创作、朗诵或者所有登台表演的门槛。

我觉得这跟写作其实是有些类似的。日常生活的写作,我们见得比较多可能是信。大家应该都有写情书的经历,当你内心里有爱意的时候,你就会有表达的欲望,拦不住地想要写,此生所有肉麻的句子都有可能出现。但我们都知道我们文笔的能力肯定赶不上徐志摩,但读你信的那个人为什么会被打动了呢?那是因为我们表达了最本真的感情,而那个读情书的人调动了与你相关的生活经验,虽然文笔不美,但读情书的人感受到了你的真心,同样会被感动到。

而我们也曾经读过那些行文上优美却没有坚固情感内核的作品,如果作品里没有与我们接近的共鸣点,即便再优美,我们同样也会感觉泛泛的,提不起劲来。所以,朗诵表达的关键是什么?音韵声律可能都是,但还有一点别忘了,那就是普遍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点。只要你在输出上能找到这些点,你就有可能获得认可的掌声。

初初踏入艺术这个门,我们都会担心自己捉襟见肘的表达能力,“讲不像”、“写不好”是我们最大的顾虑,但我真得不希望这个是我们踏出这一步的门槛。不专业,不要紧,但要有一颗诚恳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心,敢于将那个最本真的自己放进去感受,剖开来给所有人看。

相信再好的技术,都抵不上你内心里涌动的、真挚的情感。

太仓朗读者联盟成员交流感受

太仓朗读者联盟成员与协鑫朗诵演讲协会部分表演者合影

感谢协鑫太仓港朗诵演讲协会秘书长李红提供此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