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朗诵的同频共振?

文 / 葛浩

当了一天曹灿杯朗诵比赛的评委,看了七十多个初高中生的作品,有点感触,想说说。

很多孩子肯定想知道,怎样的才是好作品,怎么才能拿高分。虽然说每个人的风格各异,评委的审美角度也不同,但是真正的好作品是可以得到一致认可的,也就说,好的朗诵,是可以让绝大部分人认可的。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朗诵作品呢?从我来看,就是当人和文章实现同频共振的时候,就会产生好作品;如果人可以给文章更多的理解、诠释还有渲染,那就更难得了。

很多时候,我看到孩子们用力去高声歌颂中国梦,歌颂伟大的事物,可是我感受不到他们心中的激动和信仰。这不难理解,还在学校寒窗苦读的孩子们,喜欢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渴望的是一盘紧张刺激的电脑游戏,憧憬的是青春懵懂的校园故事,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坎坷,没有体会到人生的挫折,没有形成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价值观,没有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的愿景和抱负,就算看过再多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读过再多的论语庄子、雄文经典,又怎能让他们去揣摩、去诠释中国梦呢?

同样,《相信未来》这样的作品,那作者是在怎样的境遇,怎样的内心煎熬,怎样的思想冲突中写下的文字,我们现在的孩子做衣食无忧、不谙世事,又怎么能精准地理解呢?

人和文章有距离,就只能产生僵硬的表演。可能是掌握不了多视角的思想体系,可能是把控不了多层次的情感波动,可能理解不了多维度的节奏变换,就只能用自己平时的表达习惯和语言形式去硬套文章,硬做表演。

所以,今天看到一个太高的孩子,讲的是姥姥这个主题。我看到了她的真切,她的喜悦、伤心、难过,所有的情绪真实自然,所有的表演行云流水。我相信,她的每一句朗诵都源自心底真实的声音,源自于那份无法掩饰的爱。这就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她的每一个举手投足,都毫无刻画的痕迹,每一个表情神态,都放射着真切的光芒。所以,为什么还要研究这儿我该做什么手势,为什么还要纠结那里我是不是应该停顿多一些。这些细而又细的技术,怎么可以去占据你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的表达?

有时候,艺术的世界可能不一定需要太多的思考,追寻自己内心的律动,找到他,理解他,顺应他,就不会错太多。

选择作品,不要选择超越自己的作品。表达作品,却需要尝试去超越原来的自己。

我们说,朗诵一定要情绪丰富、抑扬顿挫,可是这些情绪波动、节奏变换,怎能做到恰如其分,又让人心生喜欢?有些人会去网上寻找名家的作品,对照着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效果,但也会遇到瓶颈。因为,你看到的是别人的外在状态,看不到别人的内心世界。

要想更好地表现作品,只有好好做足台底下的功课,去思考、去揣摩,甚至去体验,让自己内心充实、丰富起来。你想讲青春,最好是要到了青春期的年纪;你想谈爱情,起码得有自己的恋爱故事吧。没有经历深度思考和心理体验的东西,要去诠释,这是多么困难的事啊!

有时候,我会觉得,朗诵这种艺术,可能对年龄有更高的要求,人生阅历可以转化成一种叫做气质的东西。但是,我也看到了许多孩子对作品理解的精准程度,让人惊讶。我只能这么想,如果可以做到多思考,多观察,多练习,是可以诠释超越自己年龄的作品的。这个有一些靠天分,有一些靠悟性,还有一些靠努力。

让自己和作品实现共振,既需要丰富的内心世界,又需要恰当的作品内容。少年们,好好问问自己,心里想说什么,然后找到机会去朗诵和表达,这本身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感谢广电扬帆网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