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非常荣幸作为复赛的评委,我有机会参与到了“曹灿杯”青少年朗诵大赛,能够在现场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小选手的整体能力素质都很高,尤其是普通话水平要高出我许多,这一点我要向他们学习。从大家上午场比赛临场发挥的情况来看,好的方面有很多,其他评委老师都帮大家一一指出来了,我这里主要聊聊不足的地方,这些不足可能与孩子们的努力关系不大,主要还是经验积累得还不够。
第一个是朗诵比赛作品的选择。朗诵的基础是对于作品情感基调的准确把握,相较于成人来说,孩子们这一点其实是特别难的。对于一些诗歌作品,多层次的排比出现的时候,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层次化的处理。孩子们的情绪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比较表面化的、日常化的。对于国家、民族、革命等等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是相对比较弱的。最好是选择贴近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作品,孩子们因为有了理解而多了许多可以表现的空间,如果一定要上“大作品”,在辅导孩子们的时候一定要将它转化成孩子们相近似的日常情感,必要时可以让孩子先谈谈他的理解再做引导。
第二个是把握朗诵与演讲之间的些微差别。朗诵和演讲还是有些微差别,我的理解,演讲是观念的传递,是以说服人认同为主旨的表演,而朗诵是以呈现和还原作品美感为主的,“侵略性”要小很多,音韵上的美感呈现要多一些。从文稿和风格的把握上,可能都要避免最后表演出来“侵略性”。
第三个是情绪饱满与用力之间的关系。小朋友对于起情绪起伏的把握是有难度的,很容易将情绪饱满当作用蛮力,声音控制经验又不足,特别容易破音,而且小朋友语音的音高都比较高,尤其是临近青春期的小选手,一拔高了之后就特别刺耳,时间一长就很容易给听众疲劳。一定要让孩子们懂得放出去,更要懂如何将放出去情绪收回来。
第四个是舞台调度的适度问题。舞台调度、肢体表情对朗诵的感染力是辅助作用的,适当的调度是有必要的。然而调试要根据朗诵内容而来,不要因为“只是想要动”而在舞台上走动。做动作的时候,要让孩子在心里想像那个画面感,有了画面感之后才能做到“手到眼到”。
第五个是舞台经验的积累。很多小朋友对于话筒是不熟悉的,而且自己也没有办法意识到话筒使用上的小问题,比如喷麦的问题,音量大小控制的问题。紧张之后,听不清伴奏音乐,语速越来越快的问题;前奏过长的时候,如何通过无声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酝酿情绪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辅导老师和家长多去关注,也需要孩子们在比赛结束之后,多多积累比赛经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