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同陌路的时刻:我收下了但无法拥有的礼物

形同陌路的时刻
[奥地利] 彼得·汉德克 著 / 韩瑞祥 主编 / 付天海 刘学慧 译 / 形同陌路的时刻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文景 / 试读 / 购买

文图 / 左叔

读《形同陌生的时刻》,留下了非常奇怪的阅读体验,被困在这本书文本的表层,无法深入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核。虽然,我和读其他译作一样,有认真且仔细地读完编者撰写的创作背景,甚至稍稍地了解了一下作者的生平,但仍然会迷失在充满文学意象的细节之中。

这本书其实是份礼物。朋友去上海的网红打卡点“朵云书院”拍照,买了一这本“封在好看的书”当作道具,尔后又将它转赠给我。那是2019年的岁末,尔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各种状况,我一直拖到最近才翻出来读,才发现这本书居然是本剧本集。

剧本,相较于其他文体本就是比较难读。在我的理解里,剧本其实是“工具”,它所要面对的目标对象是参与排演的所有人,导演、演员、道具、美工等等可以“按图索骥”对剧本进行再加工,完成二度创作。剧本,从一开始并不是直接面对在对读者的,所以当它直接面对我的时候,我就有点迷茫了。

虽然,也曾经参与创作过一些短剧,也参与过一些剧本杀活动,但我内心始终觉得作家或者编剧心里想象的图景与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是有区别的,但这位奥地利的文豪彼德·汉德克这本《形同陌路的时刻》所收录的三个剧本“实验性”太强了,已经超出了我曾经写过的或者面对的其他剧本。

我能够感受得到《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当中主要人物身上的某种“错位”,至于感受到什么程度,这样的人物又在影射着什么,就缺乏足够的“语境”支撑,所以也无法猜测了结果。

《形同陌生的时刻》的“实验性”更强,这是几乎没有台词的剧本,几乎没有主要“角色”,或者说每个角色都是面目模糊的芸芸众生。大量的场景设置的描写、人物肢体、行走动线、道具布置的描写。我不知道这幕剧最后有没有公演,如果真得按剧本的安排一一实现的话,制片方、道具组可能都会崩溃。

还有那些一人分饰多角,不停地换服装登场的“群众演员”,光是记“上场门”“下场门”“服装”“动线”同样也要崩溃,排演老师应该也不会活得太好,导演估计也要崩溃,当然最有可能崩溃的是观众。因为在剧本的最后,台下的观众也从座位上起身“加入到这个游行的队伍中”。

《筹划生活的永恒》这个剧本也很具有可怕的实验性,一个角色常常有四五页的不断气的台词。从实操层面来讲,我觉得承担这些“台词”任务的演员如果要硬背还是能背下来,然而那些与他们演对手戏的演员在长时间的“没有戏的”空档之中要如何“自处”,以怎样的方式将这些空白填满。

这个剧本的第5场戏,没有任何台词,有点像延时摄影的快进镜头,用以体现时光飞驰。剧中的人物设定、飞地环境设定等等,总让我感觉在影射在强权控制中的傀儡,这些是创作者在东欧剧变过程中体验到的强烈感受吗?我想去找答案,却又在剧本的迷宫中陷得更深。最终,我不得不选择弃读来结束这本书。

我想,我虽然收下了这份礼物,但我并没有能力拥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