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登台表演时的紧张情绪?

文 / 左叔

周末,朗读者联盟组织了一场少儿朗诵体验分享活动,有不少家长带着小朋友来体验。当晚,15位小选手一一登台表演了自己准备的朗诵作品,大家在台上的表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初牛犊不畏虎”。然而由于准备得不是特别充分,还是暴露出紧张等一些共性的问题。由于当晚时间有限,未能展开来讲,所以决定还是缀言两句,与各位家长和小朋友们共勉。

有些小朋友还不能克服舞台上紧张的问题,自我介绍和表演作品之间没有明显的顿点,舞台上朗诵前“起范儿”的感觉没有,没有让观众有进入到作品之前的心理预设;语速节奏快,心里怕出错,想赶紧念完它;眼神无法脱稿,或者眼神是空的,没有表情神态;说话前大幅度吸气,断句词意表达控制不好等小问题。

舞台上紧张的情绪,其实每个人都有,它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是它能充分调动我们身体机能的积极性,投入到舞台上的表演当中。弊端是让我们肌肉僵硬、肢体机械甚至会让我们思维能力迟滞。其实我现在每次站在舞台上讲话,仍然会有紧张的情绪,而且在过往的舞台经验上,我也曾经有过紧张而造成失误的情况,而现如今我学会了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它。

在接受众人目光的最初几秒里,一般我们的紧张程度值达到最高峰,当我们开始表演,并且能从观众的互动反映里收获到正向回馈时,我们的紧张情绪就会慢慢地恢复到平静的水平。我已经学着接受紧张情绪,并将它认知为一种促进我好好表演的“兴奋剂”。当然这种“兴奋剂”想要让它发挥正向的能量,同样也是需要前提条件的。

第一就是充分准备。不断的排练、演练、复述等等,这会让你最扎实地熟悉了解文稿的内容,理解吃透其中的精要。只有达到不假思索的程度,才有可能因为这份熟悉而拥有舞台精力分配上的自由度。将原来用来回忆稿件内容的精力,移一部分用来关照现场观众的反映,留心背景音乐的节奏、肢体动作的到位的程度等等细节。当然每个人都有“老天爷赏饭吃”的可能性,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含糊不得的。

第二是经验积累。记住每次站在台上的感觉,分析每一次表演的成败得失,会让你对自己的表现有所预设,即便在舞台上硬生生地碰到卡壳、失误或者无以为继时,也能非常镇定地临场找到补救的办法。碰到卡壳可以通过舞台上走位的调度,为自己赢得思考的短暂时间;还有即兴发言被突然点到名的时候,平常备好的“口袋话本”就是你在启动思考发言内容很好的“垫场”。

“口袋话本”是我自己为这一类即兴发言的“套路”取的一个名字,可能不太好理解,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我们应该都有听过电台直播节目的经验,一般电台DJ会在节目开始后或者结束前念一念频率台呼、介绍节目和自己,或者说固定口播的内容,当我们在一些访谈类的直播节目中碰到电台DJ在说这些内容的时候,绝大部分就是DJ们在此刻启用了他们的“口袋话本”,为自己找下一个话题留有思考的空间。这些听起来、看起来游刃有余地的地方,其实都是经验积累成就的。

第三是自信建立。重视现场观众直接反映,对于表演者来说是对的,但我们也不能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观众的反应上面,在现场干扰因素特别多的情况下,更需要表演者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表演的内容上。对于专注力集中比较难的小朋友而言,这一点特别难。在特别纷扰的场子里,我一般会找一个神情专注在我讲话内容的人,将其视为表演的主要对象,因为他会给我比较多的正向的回馈,这些都有利于对自我表现信心的建立。一个表演者只有自信心强大到覆盖全场了,才能紧紧抓住所有观众的目光。

其实除了紧张之外,当时还有一些小问题也是值得提一下,一是孩子对于作品的理解,当晚很多孩子选读的作品其实是超越自己年龄的,因为没有对作品有充分的理解,表演过程中复刻父母老师教授内容的痕迹还是蛮重的。选作品的时候,要考虑到低幼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理解上的局限性,多挑一些与他们生活经验相近,有画面感的、音韵上押韵的作品。二是作品与背景音乐、语言与肢体动作的配合。因为比较复杂,不是三言两句能够讲明白的。只想提一点,不要刻意。三是语音语调、情感投入等方面度的把握。这个也是比较复杂的内容,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不要因为孩子理解作品比较难,花得精力多,就想通过模式化的表演这条捷径来达到效果,模式化的表演多了会抹杀掉孩子们身上最可贵的天真烂漫。

感谢娇娇提供部分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