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每一个字,却无法感知文字背后的血与火

文图 / 左叔

一个半月前,我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我想读完《耶路撒冷三千年》的计划,当时就有一个我现如今已经忘掉名字的朋友,在我那条动态的下面留言评论。Ta直言我无法顺利读完之后,仍不甘心又补了一句:即便读完了,也未必能读得懂。

一个半月后,我终于以非常艰难的状态读完了这本近七百页的书。其间的过程,也真如Ta当时在评论里说的那样极度艰难。这是一本信息量非常庞大的书,于我而言像一座巨大的迷宫。在这座迷宫里,我在世俗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宗教典故,国际新闻里听闻的一些半知半解的字眼,在这里书里能够得到解惑。比如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亲密盟友关系,不仅仅有政治军事战略的因素,还有宗教价值观念的基本认同在其中。

这些明确的答案,就像迷宫里鲜亮的标志物。然而,我以为在解开这些死结之后,我能够得到脉络清晰的发展格局,然而现实却是更多散乱铺陈的线头罗陈在书中。有一段时间,我读这本书的状态是一边读一边记,然后再一边百度相关的知识点,仿佛一下子回到应试教育阶段复习迎考的状态,阅读的乐趣感就此变得寡淡了许多,因为目地点过于明确且路途艰难,长途的跋涉少了很多闲适地体会之心。

我不知道我能顺得读完这本书,是因为我人生写作导师刘广雄老师在去年岁末给予我要读“一些不那么好读的书”的建议影响了我,还是那个不记得姓名的网友的否定评论刺激到了我。我以从未有过的艰涩状态读完了一本书,合上书之后最强烈的感受是:我认得书中的每一个字,也知道它们的确切的含义,只是我对这文字背后的烟尘、文字底下的血与火没有深切的感受。

我心中虽有敬畏,但却是个无神论者,我对宗教激发出信众巨大的归皈力量以及奉献意识,缺乏切身且直观的价值认同。我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信仰,基本上是基于我对自己兴趣爱好的执念和认可之上的。我知道两者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但我所能感受到的层次大概就是这样的位置上。兴趣爱好从来都不需要费尽心力去坚持,因为那是你觉得有愉悦感并且乐于去花费精力去做好的事情。

读完这本书,我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和现实就像它中译名的字面意思一样。耶,耶和华,基督、犹太、伊斯兰世界三大宗教的诞生地,各个宗教都将其视为圣城且排斥其他宗教的历史史实;路,朝圣路,全世界的信徒心中的圣城,圣墓大教堂、西墙、岩石圆顶清真寺都有各自祈祷的声音,地域上的争端很多都与这个诉求相关;撒,荒芜的沙漠,人类多半的矛盾本质上都是生存竞争,耶路撒冷周边自然条件和环境其实是不利于人类生存的,《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里读到最多的内容是成王败寇的残酷战争,除了宗教的诉求还有生存资源的诉求,周边的荒芜与圣城的辉煌之间鲜明的对比;冷,现实的残酷冷,时至今日仍不能停息的巴以战火,未得到各方充分信任的仓促决定以及产生后续的一系列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恶性循环,用一个死结去解另一个死结,最终得到一团乱麻一样的现如今格局。而现如今的格局之中有与三千年的历史沿革里种种可考的不可考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将其中任何一方的诉求完全剥离清放在现如今的普世价值里推敲。纵使阳光可以普照三座伟大神圣的建筑,但它们会投射出各自不同的阴影。

书中这样概述了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耶路撒冷被犹太人独占了一千年,被基督徒独占了大约四百年,被伊斯兰教独占了一千三年,并且三大宗教没有一个不是依靠刀剑、投石器或榴弹炮获得耶路撒冷的。”生于和平环境之中的你我其实是很难对战争影响有感同身受的理解,这本书一笔带过的历史史实之中,我们也无法读到寻常人波澜起伏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涌动,作为我而言,我不期待此生遭遇需要我感同身受去体验这样影响的机会,隔着纸去体验一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