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裹挟着过往与未来相遇

文图 / 左叔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其实我和很多人一样,总觉得时间和精力不足以背负太多的“书债”,每每看到那些未拆塑封的书堆在架子上,总是在感慨买得太多,读得太少。

这一本《微反应心理学全集》大概是四月份入的手,当时读到推介便觉得这样的“工具书”既是符合我心理咨询师的“执业兴趣”,同时大量引用的“文献典范”应该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也会有“创作上的支撑”。

然而,入手之后却一直处在“一拖再拖”的状况中,一方面是各式各样的原因导致阅读这本书的计划一直往后排,另一方面还是这本书的体量过大,大开本、厚页数、类似大学参考书,且有“理论味”的读物,内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抗拒的。

7月16日破卷,26日读完,这前前后后花了大概十天左右的时间,在笔记本上也洋洋洒洒地记了大概十一页左右的笔记,主要原因还是书中涉及到的一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要素需要强化一下。

读完之后,最直接的感受是整本书前面部分的内容相对扎实,而后面部分的内容,可能也是这个分支学科的前沿部分,相对研究积累沉淀较少,所以显得比较单薄。

书中从现有的社会资料和文学资料里面引用了很多描述性的材料,用以佐证相关的经典的概念和理论,虽然我粗略地学习了心理咨询师的课程,但感兴趣的点仍然是如何解读那些微表情背后的深义。相较对心理学领域的“工具方法”和更关心的是如何通过这一些细节来还原身处其中人的内心世界,我的潜意识里面更多的倾向仍旧是读完这些会不会对我通过文笔塑造一个人物有帮助。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做阅读这件事情的出发点是什么?兴趣和习惯好像有某种惯性,它让我在空闲下来的时候,总是将阅读当作打发时间的首选,但是它并不是我去阅读的初衷。写作这件事情对于人生阅历并不丰富,人生际遇比较单一的我而言,的确是有压力的,但是阅读能够丰富人生视野的能量总归是有限的,我的不自信、不完善也许是我去读书的一个关键点。

除此之外呢?

我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的理由和内在动力了,它变成了一种自然而来的事情,在什么样的场合想去阅读,遇到什么样的文字作品,去做如何的解读,收获怎样的体悟这件事情,不光光由作品来达成,而作为阅读者的我其实从一开始就参与在其中了。

如果我没有粗略地学习“心理咨询师”的课程,我也许不太可能去碰“工具书”味道比较重的这本书,如果我只是个“心理咨询师”迫切地需要从这本书之中找到“工具方法论”,也许我也不太会关心这本书当中大量引用来自文学经典作品里的“文献典范”,去试想如果我去塑造某个人物,在某个情境之中,那些原本无依的人物将以怎样的微表情来展示他们内心世界。

我们总是裹挟过往的阅读的经验,在浩瀚如烟的书海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那本书,然后在这本书里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被自己特定的视角一再过滤。几层过滤之后,作者最初表达的那个本意也许会被我们曲解,也许会被我们误读,当然更有可能被我们自己的认知经验延展深化,这是阅读这件事情最为美妙的地方,这大概也是我要的那个初衷吧,阅读者其实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且有机会参与在其中的。

我有时候想想,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何尝也不是如此,我们哪一个不是裹挟着过往与未来相遇,然后只与自己投缘的那个交集,在交集中绕不过过往的伤痕,奉献出此生心灵上的收获。这样一来,读一本书与遇一个人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区别了。

陈璐:国内某传媒机构CEO,公关活动策划人,知名培训师。致力于心理学与口才说学研究和传播。先后服务过安利、雅芳、IBM、中国民生银行等众多国际和本土知名企业,曾为100多家企业、3000多名学员进行过交际、沟通技巧的课堂培训与一对一辅导,学员中既有高级管理层、中基层经理人员、企业的内部讲师,也有一线营销和服务人员等。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0-1
页数: 400
定价: 39.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1717177
简介: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心与心的较量。
在本书中,你将了解到肢体语言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拨开云雾见晴天,看懂他人内心的真实世界。同时,你还将看到聪明人是如何运用读心术,迅速获得他人的好感,并且不露痕迹地影响身边的人。这些技术将有助于你获得超级人气,成为人生的终极赢家。
当你掌握了心理学与读心术之后,你将会发现:结识人、琢磨人、了解人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对方有再多的掩饰也只是给你提供更多的佐证,供你把他内心研究得更加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