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这一本读得极慢,一半是因为工作渐渐步入正轨之后,手头上的杂务越来越多,另一半是因为家中有些变故,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消磨在日常起居生活的林林总总里,想要聚集心神也是特别难的。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无论是出版界的大咖,还是写作领域的名家,抑或是藏书领域的好手,在我的认知里总觉得这些爱书之人的日常与你我这般寻常人之间总是隔了一层。
细读之后,其实这些爱书之人的日常也是有烟火味的。作者姚峥华在深圳某平面媒体阅读版面上推荐书作,于是来来往往接触和采访到的便是那些爱书之人。而且按她在后记中提及的那样,这一本书是前一本的补足之本,第一次在误打误撞出了一本“书人书事”之后,便觉得还有“不完满”的地方,于是又去补足。
通篇纵观,书中提及最多的场景便是沙龙文聚之后的酒足饭饱。坐镇深圳,遇到前来宣传新作的采访对象,又摊上一位同在圈中,好客奉贤的老公,于是这些餐聚便是正式采访之后,继而能够深聊并且联络感情的重要场合。端坐在台上,活在纸中的写作者,变成了身边的寻常人,在多出来的烟火味里看到了谁谁谁的真身。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来了早先曾经有人提过的俗世社会里通行的法则。在中国没有吃饭解决不了的问题,一顿不行,哪就两顿。分享食物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件事情其实是人类进化的历史可以溯源的。自茹毛饮血年代起,一起狩猎后分食一餐是分辨敌我族类,释放友好善意的举动,后续人类又有了伟大的发明酒精这种东西,更是加速点燃了迅速拉进彼此身心距离的引火索。
纵使爱书之人看起来与你我寻常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却仍然在这些场合听到不一样的话题。人一生能够一有两件值得为之付出且无怨无悔的爱好是一件特别幸福的状态,如果想要让这样的幸福能够再进一步,那便是遇到能够与之共鸣的知音。在姚铮华这一本《书人小记》里,即便是再世俗不过的场景里,我能读到的依然是爱书之人心心相惜的欣赏与体谅。
阅读式微,纸质阅读尤甚,这让爱书之人成了自带悲剧色彩的小众群体。书中提到一位与独立书店打交道多年的爱书之人,他所持的观点与我是一致的。他的想法在天长日久中发生了改变,从“关注救援”到现在提出“自生自灭”、“适者生存”,他觉得生生不息才是独立书店的生存规律。
其实我觉得纸质阅读与他所言的独立书店其是一样的处境,但我始终坚信阅读不会被取代,科技进步所能取代的是承载阅读的载体,这是不可阻挡的洪流。以我粗浅的目光来臆想,文明传承最根本的东西依旧是语言文字,在洪流之上不可捍动的仍然是最为基础的阅读。
纵使影视发达、直播盛行、其他文明承载样式越来越多,可是语言文字仍旧是最为基础的根基,它的不具象、不直观变成了欣赏传承它的“门槛”,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道“门槛”在,有这些不确定的模糊因素在,每个阅读者都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参与到其中,丰富了落实在纸面上的“蓝本”,读出了与每一个人内心相符的那个版本。我想这大概是爱书之人觉得最为有趣的地方吧?!
作者: 姚峥华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出版年: 2014-12
页数: 244
定价: 3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1022714
简介:
本书是姚峥华《书人书事》的延续,一本描述文人文事的随笔集。任职阅读周刊主编多年,她与书为伍,与著书人、编书人、译书人和书评人为友,新书用漫谈写法,白描形式,写她眼中的书人们。作者没有试图尝试去概括“他”或是“她”的全貌,凸显他们的成就,记录其中的美好言行,或是人云亦云,她更愿意选择“我”感兴趣的一二,照“我”的理解还原他们普通人的一面,这里边,有可能是被写作者不愿意被展露的一面。深入其中,你可能看着看着就笑了,或者哭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