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时代中见小山河

葛亮/小山河

文 / 孙衍

王蒙先生在《读书三议》中提倡“读点费劲的书”,这读起来费劲的书是什么书呢?用王蒙先生的话说就是“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你查查资料、请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这些书必然不是迎合的产物,不是顺流而下的,而是需要攀缘而上,适合推敲的书。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葛亮,想到葛亮这几年来的几部著作,从《朱雀》《七声》《戏年》到最近繁体版的《北鸢》,无不是需要攀缘而上,作者需要字斟句酌,读者需要字字琢磨的书。但这本《小山河》却大相径庭,用葛亮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北鸢》的延伸,是大树上伸出的枝丫,是这个大时代中漾出的河流。与《北鸢》的厚重辽远相比,《小山河》是温润的,细腻的,是叶落台阶悄无声息的。如果说《北鸢》是烟锁重楼江山阔远,那么《小山河》就是庭院里的一株樱桃、一片黛瓦、一袭珠帘、一尺锦锻、一副尺牍、一方砚台、一幅字画、一粒朱砂。

《小山河》一共有四章,分为人世、人间、行间、光景。当谈及这四章代表的意义时,葛亮透露,“这四章的标题串联在一起,便是"人行世间的光景"。我希望这并不是让人觉得非常学院派的一本书,我写小说的方式是把自己藏在后面,这本散文给了我一个空间把自己和读者放在一起。”所以,整本书细碎却不琐碎,严密却不严苛,有着民国文人的风雅,又透着当代年轻作家的清锐,既可深入,又可浅出。可以说,葛亮的文字得古人的素朴,却又不失洋气,好似一件寻常的衣裳,总能在袖口或者领间找出别致的装饰来。

葛亮生于古都南京,后远赴香港求学并定居。书中颇有情趣地描绘了香港生活的点滴,太平山、维多利亚港、港大中文系、红磡、荷里活道、椒盐濑尿虾、避风港炒蟹、雪冻豆腐花、张爱玲、太平清醮……于细节处彰显一座独特风味的海港城市。间杂作者对原乡南京也着颇多笔墨描述,虽离故土心不离,梧桐树、云锦、鸭血粉丝汤总能让他瞬间由别意切换成乡情,甚至他不远千里到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去探寻朱元璋屯田戍边时期的南京移民,可以看出葛亮对乡音乡情的不舍。

这次葛亮没有讳言自身家族的光环,于开头的序言中便谈及祖父葛康俞,这个出身怀宁执教于国立中央大学的鼎鼎有名的鉴赏家,留有《据曾几看》存世,葛亮对这部著作视若珍宝,去台时几次去见证真迹,追怀先人,以铭其志。

《小山河》似乎隐隐约约藏了许多暗线,这些暗线就在葛亮的行迹中,在行迹之后的行文中,悄声记录着祖父在他身上留下的血脉,可以是眉间,可以是双手,可以是足下。有些东西是注定了的,虽然葛亮说去港大读书时并未想过要做一个作家,但身体里的小山河不会随着人移事易而有所变迁,终会有朝一日开出花来,而这花怕是要等《北鸢》面世才能一一揭晓了。

作者葛亮

葛亮,一九七八年出生,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任教于高校。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戏年》《谜鸦》《浣熊》,电影随笔《绘色》等。著作被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2015中国小说排行榜”“诚品书店2015年度畅销书榜”。长篇小说《朱雀》获选2009年度“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2016年初以新作《北鸢》再次获此荣誉。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果麦文化
出版年: 2016-8-18
页数: 208
定价: 36.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3945732
简介:
《小山河》是两届“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得主葛亮的首部散文集。
朱天心、严歌苓、王德威、阎连科、苏童、骆以军、蔡崇达等海内外文学名家联袂推荐。
从南京到香港,以文字记录这些年“我城”与“他城”间的游走变换。香港意象与金陵风物兼具,各自精彩。书中颇有情趣地描绘了香港生活的点滴:太平山、港大、荷里活、太平清醮、避风塘炒蟹……从细微处展现这座中快节奏城市的另一面。书中亦书写作者对原乡南京的怀念,虽离故土心不离,追思先人,冷暖入心,情怀不解。也谈阅读写作,娓娓道来,人文掌故中风雅尽显。
《小山河》倡导的是一种快节奏中的慢生活,如作者所说“无论时代怎么惊涛骇浪,人的小日子,还是一样要过。”慢生活代表着专注、平和,与世界惺惺相惜。本书共有四章,分为人世、人间、行间、光景。这些认认真真对人和生活的记录,都源自对生活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