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房子160岁:你不曾触碰过的人情温度

虽然我不是第一次读建筑类的书籍,但来自台湾作者胡湘玲的作品《我家房子160岁:住在德国童话屋》还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类型,我不知道如何去分类这样的书籍,如果说它是工具书,其中的确有一些图纸和工艺方法的介绍,但如果单纯只当它是工具书,似乎又有一些不妥,因为在这本书里体现更多的是生活状态、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冲突与碰撞。

旧居改造是我喜欢的一个话题,因为手头资金的关系,我们虽然搬了新家,但家中仍一处地下室没有装修。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家人也允我以我自己设想的方式去处理。我想保持它原始的状态,最终做成可以休闲或者居家工作时可以用的一个空间,因此我订阅了如“艺的家”之类的微信公众账号,也常常在朋友圈里面转发关于旧居改造的一些推送内容。

胡湘玲的这本书,我读得算是极快的,几乎不用两天时间便读完了。除却因为实在是看不懂建筑的立面图而略过一些工程图纸之外,其他文字的部分还是读得相当仔细的。从他们作为新移民思量着在德国以贷款方式购下,无意中买下了已被确定为“民居古迹”的旧宅开始,再到已经花四年,还得再花六年时间,或许才可以完工的改造工程。这其间最精彩的部分是德国乡间生活近乎原生态的状态、良好的生态保护措施和国民扶助计划,以及这一家人渐渐融入当地社会的变化,再到他们带领一众人返回台湾,以盖屋的方式反哺灾民,便觉得这件事情变得更有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想,当初想读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这个简单的、带着一丝童趣的标题,而是缘于内心之中有着一份对当下生活状态的存疑。这几年,我们迈入现代化的进程尤为极速,在扩大内需的大形势下,基础设施提前放量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整个中国都呈现出一片簇新的样子,但伴随这一轰轰烈烈进程的是一些我们身边存留的、沾染了时光印迹的美好也随之消失。

经济发展、社会分工都在某个程度上割裂了我们与自己所拥有的物质之间,除却价值与交换之外的内在联系。我们与它们之间除了货币交换,并没有太多共存的情感联接,即便是我们自以为是最后港湾的“家”。如果我们一定要上溯它的源头,与我们相关联的不过贷款银行账户上那些冰冷且揪心的数字,开发商规划的图纸、售楼小姐口若悬河的推荐等等。如果不是亲手装修,碰上精装即可拎包入住的房子,这样的关系更为冰冷一些。即便是亲手装修,我们之中也极少人能够有机会能像作者一样借助自己之手。

你可以说这是时代进步,我们不必回以小农时代,男耕女织,事必躬亲,但你也可以说这是就市场等价交换的冰冷,流水线上的产品,千篇一律,已经触不到人情的温度。在今日求新求变的中国,不知道现代人家中还有多少当年手作的传世之物。我的家中有一木盆,是外祖太公的手艺,外祖太公并不是“荒年饿不死”的手艺人,但那个时候人都会一些安生立命的小本事。木盆传给了外祖母又传给了我母亲。我与母亲两代人小时候都在里面洗过澡,后来旧了,外祖太公在世时又重新箍了一遍,一直用到今时今日也不曾散架。我与父母几度搬家,母亲都一直留着它,大概是有点睹物思人的意思。

如果说老人念旧是情有可原的,其实孩子同样如此。我们原先住在80多平的小公寓里面,孩子渐渐大了,家中又多了黄金猎犬之后便显得很局促,后来我们卖掉城中的公寓,买了近郊的带院子的房子,居住条件应该说是明显地改善了,但我女儿在最初的两年时间一直是有抵触情绪的。虽然只是刚读中班的孩子,但却常常哭叹我们不曾与她商量过就卖掉了她的家。我们也安慰过将来有钱还会把那个房子买回来。她见过新的屋主是个挺大肚子的小护士,她哭得更伤心,阿姨一定已经将宝宝生在那里了,如果买回那个宝宝将来也会没有家。后来,我们尽可能不提旧居的事情,也尽可能不路过原先住处的周边。

我大概十岁左右,父亲在故乡县城的城乡结合部买了一块地,自建一幢二层小楼。那个时候没有银行帮衬,几乎是举了全家的财力。原先的住处也抵掉了,我与父亲在工棚里住了三四个月,也只是把房子的大架子立了起来。后续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故乡的旧宅也有点闲钱便多添点东西,前前后后盖了十余载,直到我读完大学出社会工作,父母才在修整完院子、盖完厢房之后彻底地停了下来。

大概是因为我的青春岁月都与那幢房子的建设史关联在一起,所以那幢二十余载的老房子一再传言要拆迁,我更能体会父母心中的不舍,但举目望去今日之中国,我们那幢20余载的老房子已经可以算是是长寿的建筑了。我也曾劝过年青人不要在购房计划上强调一步到位,更多地要思考不要影响当下的生活品质,量力而行,但自己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那种情感上的牵连并不是拂拂袖便可以做出的潇洒。

我在豆瓣收集了很多可供参考的LOFT风格的家居图片,但却因为资金不到位,我的地下室改造计划迟迟未能草就个蓝图,就更不必提开工的事情了。我也不敢想像,如果我决定自己下手去做改造的工作,如何在工作、生活以及浩大工程之间找到一种平和稳定的心态,我也不敢想像我最终能够熟练地操作工具,更不敢想像也许有一天,因为要供女儿海外求学或者节约开支等因素,它再离我而去。

我家房子160岁住在德国童话屋胡湘玲

作者: 胡湘玲
胡湘玲,德国手工协会(HAND e.V.)社长,现任职于德国鲁尔波鸿大学东亚研究学院。著有《到天涯尽头盖房子》、《不只是盖房子》。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副标题: 住在德国童话屋
出版年: 2011-1
页数: 261
定价: 3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2241478
简介:
《我家房子160岁:住在德国童话屋》内容简介:家,是一个很妙的地方,是人最后的立足点。在这里我们可以安心地躺下,摆脱外面世界必须与地心引力抗衡的身体制约。当我们在外疲惫一天甚至委屈了一天,回到家,瘫在老椅子上,外面世界的一切好像都可以放下。
向来务实单纯的作者从来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德国买下一栋160岁、占地1000坪(1坪约3.3 平方米)、名列生活古迹的农舍。这项偶然的决定,从此为人生带来不同风景。他们用探险的心情开始了修房子的旅程。在独力修缮的过程中,尝试把百年农舍的记忆修回来,同时加进属于自己的生活痕迹。“有邻居才有好人情,有大树才有好风景”,作者和家人将这一段有趣的生活的点滴故事。与读者图文并茂地分享,这一切都将随着时光定格,成为动人的童话、最珍贵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