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刷存在感”这件事情,在数字化时代变得特别容易,只需看看微信“工作群”是如何一步一步沦落为“点赞群”的,便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一张四格拼图配上几行文字,便可以将略带“表演”性质的“奔波辛劳”晒出来。接下来,整屏整屏“队型”保持整齐的三个“大拇指”竖起来。只不过,这些表情包的背后是各有各的潜台词,当然也包括一部分不太方便“摆上台面”的话。
存在,应该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的终极命题吧。从我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我们就一直试着与它好好相处,既要从其中汲取不断向上往前的力量,也在极力地避免被它拖入自溺的深渊。
青春年少的时候,剪坏了头发,想死的心都有,更不要说想请病假旷课了,就连如何去办退学的“腹稿”都打好了。那个时候,人的“存在”很简单且直白,会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是不是酷,会不会帅”很重要,“主角”意识特别强烈,以为全世界会盯着自己这剪坏了的头发。
尔后呢,自然就是惨遭社会的毒打,发觉“标新立异”并不能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上的“独一份”,再如何的“骚操作”,依旧是徒有其表的芸芸众生。沦落成“小透明”,看到自己的能力边界,摸到向上的天花板,意识到有诸多事情是不可为的,便不再有可能为剪坏了的头发“自暴自弃”了。
感觉上是心智成熟了,但事实上依旧是走在寻觅“存在”的老路上,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方向。学识、能力、财富、权力等等,皆成了成年人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寻找“存在感”的另一些砝码。当然,有人凭借此成就了一番事业,也有人会在其中自溺扭曲了心态。
杀马特、葬爱家族、汉服古风党等等,或是“惹人侧目”,或是“羡煞旁人”的外在造型,与露财炫富,卖弄学问、技艺大赏、显性归隐、耀武扬威等等惹眼行径,在心理诉求层面上都是趋同的,都是在寻求关注目光,获得外界认可评价中寻找自己的存在。
存在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刷存在感这件事情本质上也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回头看看,古往今来,想要名垂青史和真的名垂青史的,哪一个不是在努力留下存在过的印迹。即便是如我一样的,也在透过写公众号、发朋友圈、站上舞台等“浅白直接”的方式,想要留下自己活过的“证据”。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想要让“存在”成为自己得心称手的激励机制,推着自己朝前往上,本质上还是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人对外部激励、社会评价和他人感受的依赖度问题,就是能否戒掉刻意为之的毛病。
习以为常,日日为之,会消除“表演”的痕迹;无心插柳,妙手偶得,会放大“激励”的效果;不以为意,埋头深耕,会坚定“灵魂”的力量。是的,做成某事会期待掌声,但未必件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那些刻意为之的掌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