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韩寒的三个错误以及为什么好看

后会无期剧照

文@胡东晨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曾经说过,没有一个观众想遭遇电影主人公那样的经历,观众们进入影院,真正寻求的是一种安全的情感体验,一些他们在真实人生中不可能或不愿意体验到的情感。

能够满足观众丰富、多层次的情感需求,是一部电影取得成功的深层要求。你是否还记得最近一次让你笑中带泪或者悲从中来的电影,如果有的话,它一定是你看过的所有影片中评价最高的那一部。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要求《后会无期》,韩寒的执导水平显然是合格的。100分钟的篇幅里,观众与两位主角一起,体验到了由启程到分离的一段历程,见证了许多人的许多人生。这些人生里,有笑,有无奈,有愤怒,有失望……只不过韩寒只有对笑使用的比较奢侈,而对于其他情绪的处理就比较节制了。

评价好电影的标准主要有三点,分别是情绪、人物以及情怀。《后会无期》的情绪已足够丰富,情怀就更不必说,整部电影对底层的关注,这些为信念而坚持的人们,就好像陈柏霖的那台面包机,虽然不合时宜,但是终究不曾放弃。而理想化的结尾也将这种不屈服的小强精神彰显到了极致。

在人物塑造方面,韩寒完全体现出了他的小说家实力。为每一位角色设计的台词,以及通过台词和表演为角色赋予了生命的优秀演员,让这些或喜或悲的人物完全确立了起来。无论是坚守自我的陈柏霖,乐观鸡贼的冯绍峰,还是性格矛盾的钟汉良等各色的人物,无一不是形象鲜明,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然而,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韩寒还是犯了一个全世界导演都会犯的错误:他赐予了人物生命,却没有让他成长。在《后会无期》的世界里,陈柏霖始终坚持,胡生始终守候,冯绍峰虽然经历了从初时的激情到最后的失望,却始终还是那个装酷的小人物,没有后退一步,也没有前进一步。

唯一的亮点是王珞丹饰演的苏米,在电影的结尾,她终于学会了重新信任别人,成为了整部电影中唯一真正有成长的角色。

到目前为止,我一共提到了两次电影的结尾。之所以说是“结尾”而不是“结局”,是因为这部电影其实是没有结局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微博上把《后会无期》称为“半部优秀电影”的原因。不是因为它只有半部优秀——实际上整部都很好看,而是从结构上来说,这部100分钟的电影,实际上只能算是一部电影的前半段。

虽然《后会无期》表面上并不是一部戏剧式结构电影,而更像是散文式结构,然而整部电影看下来,电影的戏剧结构还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按照好莱坞经典的三幕式结构,结合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理论来分析的话,电影的序幕(激励事件),第一幕(进展纠葛),第二幕(危机),都十分清晰。然而危机之后,影片却突然戛然而止,让还在期待之后高潮和结局观众,陷入到深深的云里雾里之中。

后会无期剧照
[hermit auto="0" loop="0" unexpand="undefined"]collect#:33134987[/hermit]

导演到这里觉得自己已经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然而在观众眼中,故事才刚刚开始。

再之后,韩寒为电影安排了一个结局。谁知,他却犯了和周杰伦在《天台爱情》中犯过的同样的错误:他希望观众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是却不屑于告诉他们,于是便使用了一种最不应该在电影中使用的方法——脑补。

从《后会无期》那个突兀的结尾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汇聚起来,就可以编织出全片许多人物的结局。然而在这样一个猜谜游戏里,观众就很难与剧中角色产生共情作用,也就无法在结局时收获到任何情感体验——这个让他们走进影院的原始动力。

以上就是作为导演的韩寒,在他的处女作之中所犯三个错误。

然而,如果你愿意容忍这些缺点,愿意将这些缺点看作是一个年轻导演,在执导自己第一部作品时所表现出的青涩与不成熟,而不是以一个最优秀的成熟导演的标准来要求他的话,《后会无期》其实已经可以让绝大多数观众感到满意。

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加上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实质上是鼓励了为理想而坚守自我的情怀,使得这部电影完全可以进入到国产优秀影片的行列之中,而不会有一丝勉强。首日票房破亿的优秀成绩,已经可以从侧面证明这一点。

作为一篇吹毛求疵的影评文章,本文以那些最伟大的电影为标准,毫不客气地挑了导演韩寒的许多刺。然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我却加倍地期待起在不远的将来,能够看到他更多更成熟的电影作品了。

相聚有时,后会有期。

后会无期正式海报

导演: 韩寒
编剧: 韩寒
主演: 冯绍峰 / 陈柏霖 / 钟汉良 / 王珞丹 / 袁泉 / 陈乔恩 / 贾樟柯 / 白客 / 孔连顺 / 高华阳
类型: 喜剧 / 爱情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4-07-24(中国大陆)
片长: 106分钟
又名: The Contin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