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吧,去不停地寻找你所热爱的一切吧!

你的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童年,离自己的少年,越来越的远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跟你想象的一点也不一样,你甚至会觉得很孤独,你会受到很多排挤。度假和旅行,其实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不停寻找自己所热爱的一切。
—— 韩寒《一座城池》

文 / 左叔

去年毕业季火了一首老不易的《入海》,在《入海》之前引发广泛讨论的是何冰给“小破站”拍的演讲视频《后浪》。关于这两个特别火的“作品”,我发现转的最多的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年轻人”,更多的是与我年纪接近的人,至少在我的朋友圈是如此的。

一个概念,被不断的深掘,直至榨干剥尽,消耗掉它作为引流点的全部能量值。你说是趁胜追击也好,你说是往下拓展也罢,最后对于受众来说是其实是一种审美上的疲乏,不仅讨论度会降下来,在热点话题之外的其他同样也相对重要的议题,也失掉了受众关注的焦点。

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传播的特点吧,一个浪头扑过来又急又快、又高又大,但持续的热度都不会太长,很快就会被其他更为吸睛的浪头盖过去了。会不会有什么东西是持续的呢?大概就只剩下“一年又一年”的毕业季了,无数年轻的面孔带着期待、带着迷茫“入海”。

在我那个年纪,关于毕业这件事情,普遍情绪和创作表达都还是一种对于校园生活、青春美好的缅怀,比如《同桌的你》,再比如后来的《桅子花开》。虽然不可能避免会有对未来的期许,但更多的目光是“往后看”的,是对校园生活的怀念。努力想要压抑什么,却常常发现有很多“冒进冲动”。

这几年,关于毕业氛围营造这件事情,更为主流的表达是“朝前看”,很多都在“循循善诱”地告诉年轻人不要怂、不要躺平、要奋斗、要努力、要往前冲。其中的变化,我觉得跟我们的出生率低、收入结构、阶层分布等诸多社会因素交织在了一起。努力想要唤醒什么,却常常发现“启动失败”。

在我毕业的那个阶段,我担心最多的可能还是消磨,被工作生活等诸多琐碎的事情消磨,但潜入进来、沉下来心,才会发现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消磨”之旅。年轻的心,包容和开放度是高的,会不停地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跟网络热点一样,转换的也快。有些年纪之后,人容易麻木,跟不上潮流,但性子倒是经起得消磨一些,懂得如何以“深入”来换“广博”。

对于年轻人来说,克服未知的担忧,抛开世俗的偏见,需要“不停地寻找你所热爱的一切”,这里的“不停地”指的是“迎难而上”的坚持之心;对于有些年纪的人来说,克服琐碎的消磨,抵御感知的麻木,同样也需要“不停地寻找你所热爱的一切”,这里的“不停地”是指的是“就此消沉”的警惕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