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结了三种能使我们发现自我并使之与众不同的方法:每天为自己安排独处的时刻、努力破除束缚自我的恶习、用狂热与兴奋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 戴尔·卡耐基
文图 / 左叔
早晨七点过一点儿,从14楼的电梯厅,看向这个北面的路口,车来车往、熙熙攘攘中,会有一种莫名的虚无感。寒流黄色预警的雨天,玻璃外是风吹雨打过来的雨渍,玻璃是内层是内外温湿度变化造就而成的雨雾,影影绰绰的让一切都笼上一层不真切的隔膜感。
拥堵的早高峰,汽车排成了一条长龙,电瓶车“骑士们”严严实实地裹着雨披,开得又特别的急,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也要往日里高出许多。雨雪天气的“粥状交通”,“潮汐性”的拥堵问题早已怨声载道,但这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之中必然会有的“阵痛”,同样也是一时无解的难题。
唯有告诫自己,万事都急不得。能早点出门就早点出门,若是迟了,就索性再迟一会儿。不能着急忙慌地往前赶。人一急,就容易出错,一旦错了,结果就是更堵。这几乎已经成了“铁律”了。
每每这个时候,都会想起多年前的一首老歌,《明天我要嫁给你啦》里的那几句歌词:明天我要嫁给你啦,要不是每天的交通,烦扰着我所有的梦……啧啧啧!或许有浪漫的成分,但在生活上一定是个“狠人”!以一种混乱去抵御另一种混乱,以一种无助去拯救另一种无助的“狠人”。
少年时,生活在小县城,彼时听不出来其中的困扰,无论是交通,还是婚姻。人到中年,生活在另一座小县城里,个中滋味倒是估摸出来几分。可能是一直早出门的关系,所以平时不会觉得交通拥堵是个问题。唯有遇上雨雪天气,车子“趴窝”在路上,看着前面一长串发亮的红尾灯,便开始觉得“人生何至于如此”。
这个时候,又会转念想到,那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每日通勤都要两小时以上的人,是如何捱过此生岁月里这一眼看不到头的消磨和折腾的。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态里,是应对自如,还是已经麻木。
最近几日,仿佛又掉进了如《开端》那般的“死循环”,有个快递卡在某处一直不动弹。年初,乱作一团的状态,这大半年时间经历了好几轮起起伏伏,也没有见到因为经验积累而有所改进,反而是很多人的心态崩了,由过去的“不言语”变成了“不耐烦”。
忽然想起来,小时候还没有什么时间观念,对“马上”这个字眼的理解常常有点偏。猜想它的字面意思是骑在“马上”,一会儿就到,可是现实是往往半天也等不来。若是有人能给出个准确的时间点,可能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这一直“续上”的状态,想想这个“马上”,大概也是骑在“马上”,一直要往这里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