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气浓浓的公共浴室。浊的湿气夹杂着特有的水霉味。昏黄的灯光。水冲击在肌肤上特有声响。很能让人想起一些很旧的电影。或者这本来就应该是其中一幕。只是没有脚本。没有台词罢了。
晚上在朋友的社区里看一些关于电影的贴子。因为经常和“脱影而出”的大版套瓷。混了一个二版当当。其实一直很少发贴子。亦很久没有去D版市场为D版事业捐款了。只是在网站偶尔DOWN一些电影下来看看。有几部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时间或者没有精力去看。
喜欢电影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让我想想。噢。应该是从《少林寺》开始的。如果你与我同龄。或者比我稍稍长一些的话。当年万人空巷的情形应该还在记忆里。当年母亲在下放的一家农具厂做会计。是一个十足的影迷。以至多年后还能从家中的故纸堆里翻出一、两本以张瑜在《小街》里的剧照作为封面的《大众电影》。母亲很喜欢她的发式和衣服。极有可能是出于对上海回忆。
那年我大概四岁。还是能不记事的年纪。关于那个时候的回忆只能是母亲的复述的残迹。那天。我们。确切地讲应该是全厂的职工以及家属。坐着农具厂的大卡车。趁着夜色[当时交通管制应该还是比较严格的。进城需要办很多证件。而且费用很高。当然这些都是是母亲后来告诉我]前往40公里外的扬州市区看这部电影。其实我到电影院后就睡着了。睁开眼。就看到银屏上开始烧那个老和尚。这可能是我最早接触到暴力的东西。我但不觉得害怕。只是隐隐觉得演戏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个观念一直顽固地占据在我的脑子里。到现在也没有改观。其实最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在回来的路上。当时公路建设落后。路边大多是农田。秋季。正是豆子最肥的时候。卡车晚上回来就在路上撞死了两三只野兔子。结果。这些可怜的家伙就成了大家伙那一晚的夜宵。现在想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接下来看电影比较多的时候。是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有线电视刚刚出现。地方台的节目制作实力有限。于是每天八部港产电影循环播放。一般一周换一次。而且没有一条广告。相对于娱乐少之又少的小城居民。电视成了最大的安慰。结果初三暑假过后。我“自豪”地戴上了眼镜。并且一直无法摆脱。《阿飞正传》、《英雄本色》等一大批影响我们这一代人的电影都是那时候的收获。不知道是电影真得精彩还是青年人记性好。一些电影情节和片断一直都会记得。例如张学友从消防楼梯上下。张曼玉在地下道里杂货店旁的背影。多年之后。我回到了故乡。发现当年放电影的频道已经成了互动点播频道。你可以通过电话点播歌曲和电影片断。歌曲15元一首。加字另算。电影15分钟的片断25元。以我现在的收入,想看完一部电影估计当天的收入交电视台后。还会倒欠。不看也罢。
工作后。在一个海滨城市。消费水平比较低。D版碟5元一张。如果和老板熟悉4块也能拿下。那个时期一下子收集了上百部的电影。不过大多都是REAL版的。影音质量不能保证。好在我要求不高。这一时候有一个很好的同事兼朋友。我们的志趣相投。而且也有一些相同的经历。借助网络。我们以每天一部两部的速度疯狂观看。而且同事的姐姐开了一家书报亭。所有经常会有《电影秀》。《看电影》。《环球银幕》这样的杂志流转到我们的手上。可是好景不长。工作调动之后。这样的环境就不在了。前不久打电话回原单位。问这个朋友最近有没有看电影。他回答说工作太忙了。而且一个人看也没有什么意思。他问你呢。我回答说。一样。
居然都会这样悲哀。我们一起发出愚笨的笑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