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做几桩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
—— 钱钟书
离开原先做事的机构,难得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与人讨论到夜深。心无挂碍地过了几年“神仙日子”,说好不闻、不问、不关心的,最终还是免不了要“下场”。
本地话里的“弄不像”,这三个字在我心里还是蛮有分量的,不知道诸位对这三个字是如何看、如何想的?人活世间,难免不得不在旁人的口舌是非里滚过。浊流四溢,如何不沾身,大概就是遇到事情,尽自己的可能将它“弄弄像”吧。
可是遇到一个有人“躺赢”,普遍“躺平”的环境,事情就很难做了。在分工协作的环境里,很多工作都有“上下游”流程,都是“产业链”的关系,人是很难只对自己经手的事情负责,只保证自己出手的东西不出错的。反复被坑、多次背锅之后,对人对事的态度,就极容易发生转变,极容易心灰意冷。
有些“弄不像”,是能力素质上的问题。不熟悉情况、不了解套路,上来胡乱地抓一把,能有个好的结果,完完全全是运气关系。如果自己有担当,扛得起这口锅,倒也罢了。往往“弄不像”的,在出了问题之后,又急于往外甩。总有千百个理由,把锅安在别人的头上。
有些“弄不像”,是心态不够端正,不是没有能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是又想把别人负责的事情办砸。既见不得别人出头,也容不下别人闲着。总是想尽办法“搞事情”,将他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一些看不到成果的芜杂之事上。良性竞争,彼此砥砺的氛围没有,余下的多半是猜忌、倾轧。彼此表面客套,内心里相互看不上。
在这样的环境里做事久了,“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就免不了会在心中反复权衡。总是默默地规劝自己,多少要对得起自己一直以来秉持的价值观,对得起自己每月领到手的这份薪水,对得起自己为这些事情付出过的时间精力。标准越降越低,底线越来越细,只是祈祷在这种“接鼓传花”的游戏里,千万不要砸在自己手上。
昨晚大概就是这样子,诉了一些苦,讲了一些难,得到了一些安慰,又似乎没有从根本上解开那些死结。一早起来,脸上两个黑眼圈几乎快要掉到地上。唉,想想何苦,也是“不值得”!
我们都一样.每次倾诉后,该你自己解决的事情一件不少。但是人,有时候还得有个倾诉的地。。倾诉的出口。。。这也很重要。
2022-05-25 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