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现阶段,有了AI工具,让很多事情的门槛变低了。只要给出指令,便能生成“像模像样”堪用的成果。
前几日,有一篇小短文《母亲帮我织了双船袜》上了“官方发布”的推送,跟融媒体的责任编辑为了配图的事情商量了好几个来回。其间,看到了她给AI的指令、修改的过程以及最终的成果。整体感受,确实挺经济且高效的。
也曾在传统媒体实习过,按过往的办法处理,为了这一两张有“烟火气”的照片 ,至少需要申请采访用车、需要提前踩点、需要定时抢光,甚至还需要约好“临时演员”。原本应该是半天的活,几分钟内就搞定了,不涉及肖像权、不需要支付版权费用。
反观自己的配图,虽然图文关联度极差,但每一张图都是实物拍摄的。那些与植物相关的图片,可能需要从种花开始,还要等到合适的季节时令、比较好的植物状态以及忽然萌生出来想要拍几张的冲动之心。若是算上植物的购入成本,养护的时间成本,耗费其实不算低。为了好玩,都是乐趣,跟“干活”的成本核算,终究还是不在一个维度上的。
既然说到“干活”,那就再多讲几句。这几年,“干活”时经常会接触文字材料,难免遇到“一眼AI”的状况。能过得了别人的“出手关”,却过不了自己的“入眼关”,不禁也要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私自拉高了“水平线”,还是对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步没有做得充分,还是整个AI行业距离理想化的普及应用,整体上还处于“试水”阶段?
琢磨了一下,本质上还是使用AI者的“审美问题”。也就是说,判定AI输出的结果,是好是坏的尺度,每个人都不太一样,有的甚至压根就没有。如果都不能看出AI输出结果的好坏,又从何谈起能够提出“明确的修改指令”呢?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哪些地方要改,到最后怎么可能改得出像样的最终结果来呢?
同样的画笔、同样的颜料、同样的主题,大师能出佳作,素人可能就是张涂鸦。在目前阶段,AI说到底仍旧只是辅助工具。色调、阴影、结构、布局等基本逻辑的“错误”,如果应用者不能判断识别出来,那么“一眼AI”的状况就在所难免。
也许,未来AI能不断进化解决这些问题,至少现阶段有些需要花时间 、费气力的基础工作,还是得靠自己去积累、去养成的。所以,冲现在这个架势,尽管放心,一时半会儿,替代不了的,饭碗还能保住一些时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