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寻常人对于“星际访客”3I/ATLAS的期待,有一种“一了百了”的冲动,可能是对眼下生活的厌倦。左突右撞,仍旧找不到出口,便有了“索性”玉石俱焚的幻想。万一停摆了呢?!8天的假期能不能就此续上不好说,至少明天的班不用上了吧。
它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像一个看不穿的迷团。它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非常态”,确实能够迎合一些期待与幻想。吊足胃口,加剧猜测的另一个因素,是长假期间它掠过邻近地球且部署了多枚观测航天器的火星,本该纷纷“抢发”的近距离观测成果,诸多官方天文机构都集体选择了“静默”。如果这是因为需要“统一口径”“对对台本”,那这“寂静”就有点震耳欲聋了。
不管3I/ATLAS是不是“人造的”,它的“非常态”都已经突破了人类现有的认知。人类的认知始终都是受限的,受限于眼界、格局、能力、经验等诸多因素。二三十年前,还在读书的你,应该也没有办法想象,现如今手机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丰富。
以眼下为新的起点,再去想象你我都可能看得见的未来二三十年技术发展,会发现依旧是一片茫然,唯数不多的线索是现如今已经露头的技术革新。不是叫了几年的“区块链”、炒了一阵子的“元宇宙”,而是刚刚起步便展现出巨大创新推动和广泛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AI。
眼下,AI承担得最多的角色是“思考工具”,它的“想法”仍需要借助人去完成那“最后一步”。如果有一天它开始“实体化”了,在制造业的那些机械臂中长出强大的“心智”与丰满的“血肉”,那么留给人类的工作岗位还能剩下多少?突破“生物算法”的极限与束缚,闯入星际深空的征途上,它也要比我们这些肉眼凡胎“耐操”很多。
“身无百年寿,常怀千岁忧”,人最大的优势在于此,最大的困扰也在于此吧。如果3I/ATLAS只是“路过人间”,还是蛮期待未来可以出现一种或许可以称作为“意识体”的应用。人活一世,肉身终灭。基因相同的克隆,已经实现了“复制粘贴”的效果,若是能将人的毕生思索,上载至“意识体”完成“再造”,会不会就是在另一个层面上实现所谓“永生”?
换成这个角度再看,没事在互联网上写点什么,做点什么,本质上就是个人“原始数据”的积累,为训练“意识体”大模型提供了充足样本,为哪一天技术成熟,重新杀回来“攒足老本”。无关柴米油盐的胡思乱想,或许还挺有价值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