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峰直言,从两年前开始,在厨房的时间远多过于旅行的时间,而在此之前,他的很多创作都和旅行有关,北欧、拉美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以也曾以音符记取过它们的美好,这些作品对于熟悉林一峰创作风格的乐迷而言都再熟悉不过了。而这几年,如他所言转向开始面对独处的时间,面对小格局,于是有了这一张英文歌词和背景音乐为主的作品。与其说这一次是有创新的案子,不如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前置了一个美食的概念,对于日渐萎缩掉的香港的音乐创作环境而言,这张专辑或许有指标性的意义。
“占中”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是香港比较敏感的话题,香港的艺文界也出现了选边站的情势,乐迷间一片谩骂声,显然这件事情已经到了“大是大非”的格局了。追根溯源这个问题,个人理解还得去文化价值的认同上去找原因。个人认为在体制上的认同并不可以完全等同于文化价值上的认同,否则我们的历史里面也不会“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典故。作为一个国际港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地缘优势都处在被边缘化的困境,又怎能不让人感觉得焦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在其上的流行音乐,其实处境同样尴尬。
对于香港乐坛而言,或者对于香港整个社会而言,北上是一条生路,同样也是一招险棋,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像90后的邓紫棋一样的幸运,凭借一个节目便能够让她能够拥有众多的资源,并且迅速从香港的小格局脱困出来,拥有广阔的市场。而在她之前,那么多在内地沉舟折戟的过江龙真的不在少数。至于那些根植于本港的创作却见不到一条生路,广东歌受众范围越来越窄,演员们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开始演戏,开始跑电视通告,求新求变的过程当中,当年的优越感不见了,剩下的便是种种艰辛。
林一峰也许能够代表香港创作的某一个方向,但并不是全部,却是容易让人揪心的,因为他的根源性还是比较深的,地域色彩也比较明确,纵使他也曾写过普罗大众都唱过的作品,但占更大的比重的作品还是偏小众一些,他并不像香港的另一位创作人林夕一样,带着更多内地的文化色彩,可以从汉文化的传统里面引申出诸多深刻的意韵出来,在香港经济腾飞之前,便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内在格局。而更为年轻一些的林一峰,成长于香港腾飞之际,所以更多的还是偏香港国际视野的质感,一旦处于下坡路上,不知道香港这一块领域的创作是否还能否有人撑得起来。
这一张名叫《Cooking Music》的专辑,封面是几束粉丝,有人戏言“粉丝们,你们上封面了”,知道这样封面设计的选择应与美食有关,但又觉得这里面或许也偷藏了一些深义,有些众口难调的尴尬,有些芸芸众生的意愿,隔着这一张专辑看似轻快的旋律慢慢说给你听。
[hermit auto="0" loop="0" unexpand="0"]album#:1911983222[/hermit]
又名: 慢煮 • 快活 / 一口爱
表演者: 林一峰
流派: 流行
专辑类型: 专辑
介质: CD
发行时间: 2014-09-12
出版者: LYFE Music
唱片数: 1
专辑文案:《慢煮·快活》中英对照食谱随书附赠
原创音乐专辑《Cooking Music》慢煮快活 - 旅行/食物/音乐三合一案子
两年前开始,我在厨房的时间比旅行还多,开始构思一个案子:一个结合旅行、煮食跟音乐的旅程;经过两年的筹备,《Slow Food in Asia's Fast Cities》就是一个结合旅游,食物,音乐的project。慢煮其实不是指时间上的慢,而是采用新鲜的地道优质食材,无添加的做菜,对快餐说不。旅游
这个想法已经存在一阵子,现在终于筹备得七七八八;在两年来走访的五个东南亚国家里,我开始做了一件三十多年来没有做过的事:去当地市场拍照、尝味。在吃喝玩乐之外,我决定寻找更多-怎样把味道带回香港,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学做菜。
我绝对不是厨师,但我喜欢研究,而《Slow Food in Asia's Fast Cities》里的食谱,就是我两年来从不同地方带回来,加上我自己的改良,成为这些跟大家分享的小小故事,小小心得。食物
近年欧洲开始盛行‘ 慢食’;慢食,就是快餐的相反:尽量在新鲜市场买新鲜的菜,知道所有你放进口里的东西,来自什么地方,有什么价值。我希望把《Slow Food in Asia's Fast Cities》成真,跟大家分享这个寻味之旅。音乐
看煮食节目,我一直对被拣选的音乐有所保留;我们要的是色香味,看着荧光幕,已经没有了香跟味,那至少在音乐上多点心思吧。厨房里呢?在预备食材,特别是洗洗切切的时候,会忽然有些音符跑进来;有时记得就写下来,有时干脆忘了,放心做菜。一些歌,一些纯音乐,很温暖的专辑。《慢煮 • 快活》里的50多个详尽的中英对照菜谱,包括:
娘惹焗鷄
韩式炸鸡
越式焦糖五花腩
日式海胆意粉
泰式香茅汁煎鲳鱼
白胡椒炒蟹
罗望子大虾
氂牛芝士蛋糕
冬荫功雪糕
第二春梅酒
各式咖喱、雪糕、沙律、高汤......
可惜林一峰,不是林峰还没听过他的歌,正在欣赏。
2014-10-22 20:29